盐阜大众报

01

用心呵护湿地珍禽 2023年07月22日 盐阜大众报 01版 头版

编者按:新赛道上,盐城好生态不断绽放异彩,持续获得国际国内高度关注和顶级认可,这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离不开一个个湿地守护者的坚守与付出。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湿地‘盐’值 全‘城’守护”专栏,讲述湿地与人的动人故事,呈现湿地保护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展现盐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记者 杨磊

盛夏时节,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片生机盎然。在这里,保护区人一直铭记我国首位环保烈士徐秀娟的感人事迹,延续着她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

1986年,盐城筹备建立丹顶鹤种质基因库,在越冬地发展丹顶鹤人工驯养繁殖。有着养鹤驯鹤技术的徐秀娟从齐齐哈尔带着三枚鹤卵,一路精心守护,来到盐城珍禽保护区。

盐城珍禽保护区建设之初,技术落后、设备原始、条件艰苦。为了将丹顶鹤孵化和育雏成功,徐秀娟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在徐秀娟和同事们的坚守下,小鹤终于破壳了。

当上了“鹤妈妈”,徐秀娟更加忙碌了。夏日,她白天蹲守在育雏室中看护小鹤,晚上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就将小鹤放在自己帐子里照顾。到了冬天,她行走在风雨中的芦苇滩上,为小鹤们觅食。

在盐城珍禽保护区工作的短短1年多时间里,徐秀娟写出《越冬地丹顶鹤的半散放饲养》《高气温对丹顶鹤雏鸟的影响》两篇论文以及散文《灰椋鸟》。

1987年9月16日,为了找回天鹅,徐秀娟不幸溺水遇难,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向烈士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更好地守护丹顶鹤的家园。一代代保护区人勇担使命,共同守护着大美湿地、“鸟类天堂”。

如今,护鹤养鹤的技术手段、工作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检测、驯养、培育、孵化等都实现数据化、信息化、科技化。

今年7月10日,盐城珍禽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又一只丹顶鹤幼鸟顺利破壳。这是鸟类研究中心今年孵出的第55只小鹤,再创人工繁育丹顶鹤数量新高。“刚破壳的小鹤需要特别关照,调控温度、湿度,定时定量喂水喂料,几乎24小时不能离人。”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卫华说。

“近年来,保护区一直有效开展丹顶鹤人工繁育、野化训练等研究工作。经过多年探索,保护区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丹顶鹤人工饲养繁殖技术体系,繁殖成活率大大提升。”陈卫华说,目前,保护区内人工繁育的丹顶鹤数量已达247只,逐步扩大丹顶鹤人工种群,为进一步开展丹顶鹤野化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徐秀娟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做徐秀娟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保护区管理处下坝综合管理站站长李征浩一直以徐秀娟为学习的榜样,“在传统鸟类调查的基础上,我和同事们开展鸟类疫源疫病、底栖生物、水文气象等生物、地理、环境要素的基础监测,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源—环境—地质地貌’监测体系。同时,从2018年底开始,为解决保护区保护管理中的难题,围绕‘碱蓬生境修复’‘互花米草控制’‘海岸侵蚀於长变迁’等自立课题,带头开展科学研究。”

正是一批又一批守卫者的默默付出、用心呵护,让保护区成了鸟类“乐园”。保护区的鸟类种数从2016年记录的390种增加到2022年的421种,生物多样性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徐秀娟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保护区人,我们要传承好徐秀娟精神,坚持严格保护、系统保护,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监测与研究体系,提升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将盐城珍禽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更快改善、生态系统更加完整、生物多样性更趋丰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全国先进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