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

06

跨越式发展 高质量发展 五轮总体规划见证盐城蝶变 2023年07月18日 盐阜大众报 06版 专版

20世纪90年代盐城市行政中心

2008年时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2010年12月30日,盐城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城北新貌

□记者 丁中明 陈婷

40年,江河可成大川,平地能起高楼。荒芜变繁华,平凡造奇迹。大潮奔涌,万物生长,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如何成为现在的模样?

从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可以清晰看到盐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轨迹。透过一张张城市总规图,我们回望盐城一路走来的历史“足印”,见证着盐城建市40年的辉煌巨变。在40年的砥砺岁月中,每一版总规都像通往未来的闪亮接力棒,在奋斗者手中交接,使盐城完成时代所需的蝶变。

定位之变见证城市能级跃迁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计划、总目标,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治理的“宪章”。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绘下彰显时代特色的未来蓝图,也见证着城市走过的风雨和变迁。

建市40年来,盐城先后编制了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一步一步地引领盐城走向新时代,逐渐彰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

从1980版总体规划至今,历版盐城城市总规对城市性质的合理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指引,对指导城市建设和生产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3年盐城建市以前,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发展缺乏规划控制,布局零乱。1980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为“革命纪念地,以发展轻纺、食品、机电工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并对于城区的范围划定与整体功能格局进行了初步规划。

1983年建市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增长,盐城市中心城区的规划框架依次经历1990年、1997年、2003年、2009年、2013年共计五轮城市总规,为盐城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海域面积占全省48%……沿海,是盐城最大机遇、最大潜力所在。从“苏北沿海中心城市之一”向“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再向“沿海新兴中心城市”演进,盐城城市定位之变体现了城市能级的不断跃迁,在区域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提升。

根据盐城得天独厚的临海资源优势与优越的建港条件,1990版总规将城市性质调整为“苏北沿海中心城市之一,以发展轻纺、食品、机电工业为主的工商城市,新四军抗日革命纪念地”;

从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出发,1997版规划城市性质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

2003版对城市定位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

2009年则调整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商业城市,海洋经济开发中心”。

在思考中前行,城市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2013版城市总规明确定位盐城为“沿海新兴中心城市,现代工商贸易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沿海特色与生态禀赋逐渐彰显,绿色生态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十年来,盐城立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为沿海、为长三角造一道绿色屏障的决心,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空间的襟怀,坚持“守住生态就是守住未来”的发展逻辑,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一幅自然之美、产业之美、城乡之美、发展之美相互交融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在2019年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2022年又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这是迄今为止我市获得的两个世界级金字招牌,也是盐城最为闪耀的城市名片。

空间拓展不断打开发展格局

从1990版到2013版城市总规,盐城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186平方公里。随着开发区、高新区等平台载体的逐步成立与发展,城区拓展方向也经历了由“面向东南,逐步开发西北”到“重点向南、合力推进”,到“重点向南、推进河东,完善城中,优化城北,逐步向西”,再到“重点向东、向南”的过程。

2007年盐城市政府正式南迁,行政中心开始向南转移,拉开了城南新区建设的序幕。2008年聚龙湖在原有的地形地貌基础上进行规划改造,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住宅等围湖展开蓝图,南金鹰商圈、聚亨路小学、第三人民医院南院、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陆续建成;随后,欧风花街、中南城、新弄里等商业休闲中心依次打造,成就了城南如今的魅力风采。

在主城空间拓展方面,2003年至今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左右,更多土地用于城市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从空间来看,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经历两个阶段的演变历程,2003至2012年间,盐城市区往南、往东跨越式拓展,城市骨架迅速拉开;2012至2016年间,城区各功能组团用地进一步填实。

平台载体的设立、交通条件的改善、功能设施的完善,带动城市空间跨越发展。其中,盐城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带动城市产业空间跨越通榆河向东拓展,盐城高新区带动了城市产业空间跨越宁靖盐高速向西拓展,盐南高新区带动了城市服务业空间向南拓展。

2019年10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城北改造”的重大决策部署,吹响了老城有机更新的冲锋号,定下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到八年基本建成”的建设目标。

较之白纸绘新图,斑驳旧纸上重绘蓝图显然更难。实施主体较多,规划较零散混乱,公共设施缺失严重,历史文化资源分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一扎口,统筹总控,形成城北地区规划一张蓝图,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城市功能布局、补齐民生短板等问题,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迅速编制城北地区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为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城北旧貌换新颜,曾经满目疮痍的老城初步蜕变为水清岸绿、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城北新城。

向绿而行长卷铺开绘就新图

从基本温饱走向高水平全面小康,从传统农业产区变为现代化沿海开放城市,从地无寸铁变成全省高速高铁建设主战场,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建市40年来,盐城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绘就了壮美的画卷。

新时代的盐城,正处在砥砺奋进的最好时期。“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已经在战略上为盐城的未来建立了清晰的坐标、目标和路线图。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宋迎春说,随着国家、省在战略层面对盐城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与要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总规已不能完全适应盐城城市发展需要。2018年,我市谋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适逢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起,我市围绕“多规合一”要求,高质量编制《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加快构建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城乡融合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目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论证,正加快推进完善和报批工作。规划明确盐城发展愿景为“国际湿地、沿海绿城”,城市定位为“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作为盐城首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这是面向203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盐城城市空间的发展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更是未来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依据。

我市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放到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中进行统筹考虑,并与周边接壤城市加强衔接、跨界融合,从空间功能布局上更加主动接轨长三角、融入全省“1+3”主体功能区,着力将盐城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高地 、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和绿色宜居的国际湿地城市。

规划明确了未来盐城的发展重点,为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精准指引。宋迎春介绍,规划形成“一核一极三带”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其中“一核”是指盐丰一体化发展核,“一极”是指黄海新区新兴增长极,“三带”分别是指沿海、沿204国道—串场河、沿西部湖荡—淮河复合功能带。另外,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一副一轴一基地”的空间结构。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备受瞩目的《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关乎城市未来发展与民生福祉,是盐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和战略部署。相信,在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引下,盐城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