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

04

“两高两新”的哲学意蕴 2023年07月17日 盐阜大众报 04版 理论周刊

袁清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盐城中学坚持政治领航,强化党建引领,切实增强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感,回答了“立德”的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德是人之德,人是德之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的归宿是“立德”;“立德”是“树人”的导向,“树人”又反作用于“立德”,二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蕴含深刻的育人规律和办学规律。

2020年8月,盐城中学确定了“聚焦高品质,追求高质量,推进新改革,建设新盐中”目标任务。盐城中学近3年的目标实践和喜人成果诠释了“两高两新”深具哲学精神,互为动因、相辅相成,“两高”为目标和方向,“两新”系路径和结果。

哲学内蕴 思辨价值

江苏省20所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盐城中学榜上有名。高品质要对标全省高中教育改革趋势,助推教育品质提升;高质量持续创新探索,实现育人方式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德育为要。盐城中学强调的“德”是导向,也先于知识。品德关乎高尚情操、行为准则,品德刻印于做人做事的细节,彰显于具体而微的点滴,关乎精神气质、格局境界。

“天蓝地绿基因红,有地有人有机遇。”是省委书记信长星对盐城的评价。铁军精神从一个重要方面诠释了盐城的“基因红”。盐城中学信仰广场上有当年新四军重建时,在盐城中学老校区学习、训练的“抗大五分校”,盐城中学特别爱惜这弥足珍贵的“基因红”红色教育基地,不断擦亮铁军精神文化底色,让铁军精神文化渗透盐中德育全过程。信仰广场的沉浸式教育,对教师、学生春风化雨、“信”润心田。

高品质是较高水准、品性和较强内涵。聚焦高品质是关键,体现“压强原则”,要做到人人发力、天天对标、事事聚焦;高质量不仅指升学率,更是一个多元评价体系,追求高质量体现系统思维,应科学应对,不片面追求、呼应民生需求。

人文底蕴 文而化之

盐城中学修建了“一步桥”,看似一步的“量”,实则是人文教育的“质”。交通、生活文明习惯的养成、志愿服务组织的蓬勃兴起,这“一步”能促进“质(品质)的有效提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彰显时代精神和志愿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学生精神素养锻造。

以“尊重生命”人文为先,按照“尊重生命、崇尚真理、特色鲜明、百姓满意”主旨,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学校以“人文利他”更密频次、更高层次开展结对帮扶、跟岗培训、校际教研、同课异构等活动。在更大区域、更广范围充分发挥学校高能级辐射示范作用,助力援疆援藏脱贫攻坚,努力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盐城特征、盐中特质,服务盐城、辐射全省、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

盐城中学推崇学生“人文美”,美在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崇高理想,努力用青春的肩膀扛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责任担当,立志民族复兴,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

实践意蕴 善作善成

学校新改革着力围绕育人方式变革、管理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指导和条件保障等六个方向进行改革。

劳动课、烹饪课是盐城中学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的亮点,应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兴趣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精神成长课程,实现课程育人。学校深谙阅读史也是学生的精神成长史,让中华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对话,追求达到他们的精神高度。

近几年,盐城中学鹿鸣湖成了学生们的“打卡地”。“湖”水知情,它是“绿色盐城”“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缩影。“生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盐城“天蓝地绿”具有中国样本的“世界意义”。盐城中学强化学生“绿色生态多元价值”实践教育,即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学、自然——技术——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共享共存的文化学、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

课堂积蕴 久久为功

学校教育关键在课堂,课堂是育人主阵地,课堂好则教育好。课堂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必须精准把握学情,尊重学生差异,培育核心素养,精准把握教材,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学校精准把握学情是课堂改革的前提,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坚持师生至上、提升幸福指数,是学校总结“十三个方面”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哑铃型”教师队伍管理重在精神引领,更多地激赏“后浪队伍”,用教师“辛苦指数”换来学生“幸福指数”和家长“满意指数”,教师永矢弗谖、念兹在兹,努力将教育办成老百姓想要的样子。

盐城中学围绕“时代领跑者”育人目标,以“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关联性”为原则,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优化整合,再构具有盐城中学特色的“博约”课程体系,突出“适切性”,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适性成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同步发展,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提升品质,使盐城中学成为展示江苏高中课改成果的示范窗口和办学高品质创新典型。

(作者为央媒评论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