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型生产经营场所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这类被统称为“九小场所”的经营单元,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因其特殊性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九小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成因,并从治理体系构建角度提出系统性防治对策。
“九小场所”安全隐患特征分析
“九小场所”主要包括:小生产加工企业、小商店、小旅馆、小学校(含培训机构)、小医院(诊所)、小餐饮场所、小歌舞娱乐场所、小网吧、小美容洗浴场所等九类。
典型安全隐患主要有建筑结构隐患:多数场所存在违规改建现象;消防安全系统缺陷:消防设施配备不足,灭火器过期、应急照明缺失、安全出口堵塞等问题普遍;电气安全隐患:线路老化、私拉乱接现象普遍存在;管理机制漏洞:安全责任主体模糊,大多数经营者缺乏基本安全管理知识,一旦发生火灾,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隐患形成机理的多维透视
经济理性与安全投入的博弈,经营者普遍面临“成本—收益”的权衡困境。以典型小餐饮店为例,安装自动喷淋系统需投入3至5万元,相当于月利润的2至3倍,导致主动安全投入意愿低下。
监管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现行监管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多部门职责交叉,联合执法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城市更新的时空错配,老旧城区基础设施更新滞后于商业发展需求。部分区域电力负荷设计标准与当前商业用电需求存在缺口。
系统防治体系的构建路径
分级管控机制的创新。建立“九小场所”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按风险等级绘制“红、橙、黄、蓝”四色风险分布图,依据场所规模、存在风险、隐患等级等实施差异化监管。
智慧化监管平台建设。推行“物联网+安全监管”模式,安装智能烟感、电气火灾监控等设备,实时传输数据至智慧消防平台,实现统一管理。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接收预警信息,有效预防火灾,降低火灾发生概率。
空间治理的协同创新。在城市更新中预留“安全余量”,推行“微改造”策略,以小区域为单位,强调以局部微小安全改造提升区域本质安全水平。
能力建设体系的重构。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培训网络,建立“九小场所”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场所安全责任,着重对负责人开展安全培训教育,督促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突破点
产权关系的法治化厘清。推动既有建筑安全管理条例立法,明确多产权建筑的安全责任分担机制。建立房屋安全“健康档案”,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标准体系的适应性重构。制定《九小场所安全建设标准》,细化不同业态的差异化要求。如餐饮场所强制设置厨房自动灭火装置,培训机构明确安全出口数量标准。
社会共治网络的培育。借鉴“平安志愿者”经验,发展“安全志愿者”队伍,建立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九小场所”安全监督工作,形成群防群治格局。
应急能力的专业化提升。建立微型消防站“3分钟响应圈”,配备简易破拆工具、逃生面罩等装备。定期开展实战演练,确保“初期火灾自救、中期协同处置、后期专业救援”的有效衔接。
“九小场所”安全治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命题,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共同体。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系统集成,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治理升级,最终实现城市安全基座的夯实与治理效能的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