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3月25日

与AI共舞有“三要”

□陆荣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是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正在推动技术、经济、政治等社会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如何驾驭好这场智能革命?笔者以为,要在理性、治理与人文三方面发力。

要保持“冷热平衡”的理性认知。AI在课堂中创造的沉浸式教学,证明其可作为认知升级的推进器;然而,少数“偷懒”的学生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抄写AI答案,长此以往可能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这警示我们,技术滥用可能异化为思维退化的加速器。因此,我们既要有拥抱新事物的热情,更需坚守“工具为人服务”的冷思考。

要构建“刚柔相济”的治理体系。复旦大学不久前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禁止和允许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出台或试行相关规定,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予以规范,展现了刚性约束的必要性;而学校鼓励师生共创AI应用场景,则体现了柔性引导的智慧。这种治理辩证法,恰如给AI套上“缰绳”而非“枷锁”,既防范技术脱轨,又释放创新动能。

要回归“以人为尺”的价值坐标。如今,在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AI承担了大量重复性工作,而人类则专注于核心创新——这种人机分工又协同的模式,诠释着智能时代的生存哲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规定,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医疗AI在给出诊疗建议时特别标注“仅供参考”,正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守护。

DeepSeek等的普及,正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站在智能文明的门槛上,我们或许该重读《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智慧。AI是工具,而我们是它的主人。对于人与AI来说,最好的关系莫过于人机共生,各司其职。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科技向善,让新技术真正服务好生产生活,奏响属于人类的华美乐章。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把《基因红》送到基层 沉浸式话剧《罗生门》将在盐城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