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勇峰 蔡志伟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盐城市大丰区瓷刻大师陈银付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天,距离他第一次握起钢凿和铁锤已过去30年。
消息传来时,他正伏案在青花瓷盘上雕刻《齐白石》,崩裂的瓷屑溅落在工作台上,发出细碎的脆响。这声音,像极了他在瓷刻“江湖”中那些刀光剑影岁月的回响。
有人说,陈银付的瓷刻是“刀尖上的魔术”——在瓷器表面,他以钢凿为笔,崩瓷为墨,将人物肖像凿刻得肌理分明,发丝纤毫毕现。他的作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
1979年出生的陈银付,自幼在祖父的瓷刻作坊里玩耍。10岁那年,他握着金刚钻,在碎瓷片上刻下第一只歪歪扭扭的麋鹿。这个动作,让他与大丰瓷刻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考入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后,他系统学习素描、油画,又自费赴中国美术学院深造,将传统瓷刻与现代艺术技法熔于一炉。
大丰瓷刻源于清代宫廷,因技法繁复濒临失传。陈银付独创的技法打破僵局:点刻求韵如工笔重彩,影雕取神似水墨晕染,单划塑形若铁画银钩。
陈银付的瓷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老手艺”。传统瓷刻多以线刻为主,他却将油画的光影、国画的留白、书法的笔锋统统融入瓷器。一幅《越洋电话》,他用“点刻法”在瓷盘上凿出一百多万个细密凹点,远看如老照片般朦胧,近观则能触摸到人物指尖的温度。这种技法,让评委在深圳文博会上惊呼:“瓷刻还能这么玩!”
在材料创新上,陈银付将高温窑变瓷与雕刻结合。他烧制的窑变瓷板天然呈现盐蒿滩涂纹理,依势雕刻的《盐蒿上的丹顶鹤》,羽毛纹路与窑变结晶完美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让作品《燃不尽的乡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更“叛逆”的是选材。别人用纯白瓷,他偏挑青花瓷,利用釉色深浅变化雕刻立体人像;别人雕传统吉祥图案,他却把农民工、留守儿童搬上瓷盘。他创作的《逆行者》系列,用崩瓷的裂痕模拟医疗工作者防护服的褶皱,被网友称为“最坚硬的感动”。
“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陈银付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早在2010年,他便自掏腰包创办传习所。截至目前,他已带出4名市级传承人、4名区级传承人,以及1名省级乡土人才“三带”新秀、1名市级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从澳门国际文化展到英国埃塞克斯郡议会,陈银付的作品带着东方美学走向世界。2021年,他为比利时王室创作的菲利普国王夫妇肖像被外交部选为外交国礼,作品通过数万次微刻,将人物眼神中的慈爱与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乌邦寺庄园收藏的《麋鹿王》,更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特殊见证。
陈银付瓷刻艺术的影响力早已突破地域限制。他为比利时国王夫妇定制的肖像,令欧洲媒体惊叹其为“东方技艺的显微镜”。外交部的国礼订单纷至沓来,促使他将工作室规模扩充至原来的三倍。
2023年,陈银付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现场为撒贝宁雕刻肖像。当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惊叹“这是瓷器上的刺绣”时,他却谦虚地表示:“我只是把祖先的手艺磨得更亮些。”
陈银付的传承版图已经延伸至高校。作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院长,他将瓷刻纳入课程体系,带领学生研发“巧雕”技术,利用高温窑变进行二次创作,让崩瓷效果更可控。曾有企业开价百万购买这项专利,被他婉拒:“技术可以共享,但非遗的根必须扎在公共土壤里。”
在大丰瓷刻展示中心,一面荣誉墙记录着这位工匠的传奇:20余项国家级金奖、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江苏大工匠称号……正如他在《中国工艺美术》撰文所说:“当钢钻与瓷面碰撞的刹那,我听见了文明的回响。”
这份回响,正通过他的刀尖,刻进新时代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