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2025年03月24日

“世界气象日”记者探访 ——

市气象局如何当好预警 “千里眼” “顺风耳”

应急响应期间,气象工作者坚守岗位,做好对暴雨、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发布。

气象服务助力西兰花增产丰收

工作人员施放高空探测气球

气象工作人员调研草莓气象服务需求,为草莓越冬管理开展精细气象服务。

通讯员 陈晓明 张晓军 丁晔 周到 陈超 施璐 孙天仪 记者 王旗

2025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盐城位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暴雨洪涝、低温冰冻、春秋干旱、大风、大雾,以及龙卷风、冰雹、强雷电等强对流灾害频发,气象保障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盐城市气象局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强化“防大灾、抢大险、救大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今年世界气象日前夕,记者走进市气象局,了解到了气象部门是如何“观天测雨”,又是如何“让天气预警跑在灾害发生前”的。

“地空”配合 气象观测力求更细

3月18日上午,在射阳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场上的百叶箱、雨量传感器、闪电定位仪、微波辐射计等气象数据采集仪器正在有条不紊运行。

“这些设备看上去不起眼,但要制作天气预报,离不开它们采集到的各项数据……”市气象局局长张志刚介绍,目前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自动气象站的采集器就像人类的感觉器官一样,收集观测场中铺设的各个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并通过网络通信系统传输。

除地面观测外,要采集到高空的大气状况,高空观测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一个高2米、宽1.5米的氢气球带着电子探空仪升空,可以将其送入3万米左右的高空。张志刚介绍,观测站每天要在早上7时15分和晚上7时15分各进行1次探空观测,电子探空仪上的传感器会采集高空垂直方向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制作天气预报使用的基础数据,就是通过气象观测得来的。气象信息将形成报文发送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参与全球数据交换。”张志刚说。

近年来,我市建成了江苏首座海洋气象浮标站、首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完成气溶胶和反应性气体观测站、农业气象物联网观测站、高精度温室气体等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站建设,购置了无人机。全市布设气象雷达20部、海上自动气象站12部,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370套,全市气象监测密度重点区域5公里、城市4公里。一部部自动化、智能型的气象观测仪器编织出一个巡视、监测、预警气象变幻的“天罗地网”,成为捕捉风云变幻的“千里眼”“顺风耳”。

数据+会商 精准研判天气变化

“收集准确、详实的气象观测数据只是制作天气预报的第一步……”张志刚指着一张张天气数据图解释说,计算机将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根据这些数值预报图,我们可以分析湿度、风场、有没有强对流发生的可能等情况。”

如何将气象数据制作成天气预报?“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预报员需要进行充分的天气会商……”张志刚向记者介绍了天气会商的过程,“预报员每天上午8时收听中央气象台全国天气会商,结束后参加江苏省气象台组织的天气会商,之后再对我市8个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对盐城本地天气情况进行会商研判,根据预报经验订正数值预报产品,从而得到最终的天气预报。”

张志刚告诉记者,市气象局不断完善部门联合会商制度,有重大天气过程时,还会连线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农业、水利、海洋、交通等部门,将最新的气象信息共享,便于相关部门对防灾减灾作出相应的决策。

准确是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的生命力,为了让气象预报更精准,2024年10月,江苏省气象局在我市设立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重点实验室分中心。省、市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强化精细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目前,我市天气预报精细化到乡镇,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准确率分别为89.47%和81.25%,位于全省前列。

此外,市气象局还不断健全精准直达和广泛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确保预警发布更快。目前全市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9个、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平台1个。与市文广旅局合作,利用应急广播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联合通管部门建设预警短信专用通道,重大气象灾害短信在50分钟内覆盖我市全网720余万手机用户。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短信等多种渠道对外传递,在15分钟内到达市、县、镇、村四级防灾减灾责任人手中。

“321631”服务 让预警“跑”赢灾害

如何为政府防汛防灾“靶向”部署打出提前量?市气象局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织密织牢‘321631’递进式预警服务‘安全网’。”张志刚介绍,递进式服务就是气象预警根据情况实时预报、实时推进,是气象部门探索形成的“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全链条渐进式的气象服务模式。

在去年7月1日至2日的暴雨天气过程中,预报人员利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平台紧盯各种观测数据,分析、研判风雨天气动向,气象台提前3天发布“气象信息报告”,预报强降水中心落区和气旋大风影响时段,提醒各地防范强对流。在过程前2天,气象台继续发布“气象信息报告”,进一步研判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重点针对强对流和强降雨提出防范措施。提前1天在各工作群内发布重要天气提醒,提升大风影响等级,细化强风雨落区,尽最大提前量发布海区大风和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提前6小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并及时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经过检验,降水、风力实况与预报意见完全相符。

张志刚表示,“‘321631’递进式预警服务,已在多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类似这种气象“吹哨”、部门“报到”的防灾减灾模式在阜宁、响水等地也被赋予了更多地方特点。

当地气象部门通过整合气象预警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强对流灾害防御中心为“一中心”,接入防汛抗旱专线或应急内网。在历次重大天气过程中,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到气象指挥中心部署防范应对措施,政府分管领导全程实时预警调度,各相关单位实时进行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气象在防灾减灾决策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通过打造县级特色气象防灾减灾模式,形成了示范带动作用。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警防御‘响水模式’被中国气象局评为2024年全国气象部门十大优秀管理创新工作。”张志刚介绍道。

“知天而作”“气象+”赋能发展

“目前,春季西兰花已定植约80%。根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6日开始气温逐渐回升,8-9日最高气温升至15℃左右。但7-8日早晨温度仍较低,其中7日最低气温可能降至0℃以下,建议露天定植推迟至8日后……”3月4日,响水西兰花种植大户冯海锋收到了响水县气象局与江苏省气候中心联合发布的服务信息。

以往,西兰花种植大多凭经验“看天吃饭”,如今,气象部门在西兰花田里建设农业小气候观测站,为种植提供数据支撑。气象服务人员可以根据气象数据,结合天气变化对农事生产、病虫害防治、作物灌溉、追肥等进行技术指导,让西兰花“看数据种植”,最大限度减轻不利天气对作物影响。

我市拥有江苏省最大的农业农村体量,市气象局不断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围绕果蔬、水产、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探索打造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阜宁大米列入‘江苏气候好产品’,响水西兰花入选中国气象局2024年‘全国名优特产品名录’和‘节气名品’。”

除了服务农业生产外,市气象局还面向交通、能源、旅游、低空经济、海洋等多领域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对于低空飞行而言,风切变形成的危险极大,短时间内就能改变飞行状态,威胁飞行安全。”张志刚表示,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低空经济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市气象局为盐城综合保税区无人机试验基地建设提供气象数据支撑;射阳县气象局与三维交通集团合作探索“气象+交通+低空”服务;建湖县气象局积极融入县委县政府低空产业“四中心一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建设专班的重要成员,推动低空气象探测设备列入低空服务中心与无人机基地建设的设备清单。下一步,市气象局将加快布设立体观测网,建立低空经济气象服务团队,深化科技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在低空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提高预报准确性,为各运营主体提供前瞻性决策支持和实时共享数据。

策应“水运江苏”,保障港口货运安全。市气象局在大丰港、滨海港、响水港建设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实时气象六要素数据、未来24小时和7天天气预报、大气电场数据、气象雷达数据、闪电定位数据和预警信号等气象数据产品,对港口人员安全、货物安全、作业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电力安全运行、重大工程建设、交通安全通畅等重点领域,市气象局开发了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平台,构建6大行业应用场景,提供个性定制气象服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推动优质气候资源向产业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东台、盐都、建湖创成“中国天然氧吧”,盐都创成“气候宜居城市”,大丰、亭湖等地气象部门联合景区开展郁金香、樱花等花期预报服务,部分气象景观成为当地旅游招牌,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伴随精细化服务水平提升,‘气象+’赋能多个行业领域的势头愈发强劲,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复杂年景交替、生产端个性化需求增多的趋势,建设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仍然任重道远。”张志刚表示,气象部门直面风险、管理风险,在避害之外,也在积极争取并不断抓住机遇“趋利”,时刻走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的最前沿。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