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盛伟为 记者 陈为琨
暖阳高照,微风徐徐,行走在美丽广袤的滨海大地上,充满生机活力的乡土气息带着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去年,滨海县持续深化“党建+乡村振兴”,深入开展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稳产保供扎实有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强村富民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县粮食总产实现99.4万吨、增长0.14%,增幅全市第三;4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1.7亿元、增速41.7%,增幅全市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76万余元,同比增长6.8%,增幅全市第一。
筑牢根基守护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滨海县全力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坚持“保产量”与“提产能”相结合,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协同发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春雨滋润,万物生长。肥沃的滨海大地在轰隆隆的农机声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春耕。“农村产业兴旺,农民钱袋充实,需要优质的春耕来保证,抓好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是为全年粮食生产打好开局一仗的关键。”这几天,滨海县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春耕生产开出精准“处方”,提供技术保障。
走进通榆镇腰庄村种植大户张于良的小麦地里,放眼望去,叶色浓绿、苗齐根壮。去年,张于良种植了500余亩水稻,通过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的方式,总产量达到了65万斤以上,水稻种植水平提升明显。“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冬小麦长势良好、出苗率高,对今年的丰产我有信心。”张于良说。
“我们围绕区域特色,以产业化为引领、智能化为支撑、专业化为保障,多措并举筑牢粮食生产根基,以粮食稳产增产扛起粮食安全之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蓄更大的力量。”滨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围绕打造沿海地区优质大粮仓目标定位,扎实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丰产片建设工作,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丰产片10个,稻米加工企业22家,“滨海大米”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县,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滨海县委书记吴启标的话语在全县农业大会上铿锵有力。滨海县今年提出“锚定强势崛起目标,冲刺全市第一方阵”的口号,拿出更多实招,持续固强补短,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水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了更好地优化结构稳保供,该县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确保今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8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让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
构建体系推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滨海县调整种植业结构,突出品牌化打造,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每逢收获季节,天场镇杨庄村的青刀豆种植基地里就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一串串沉甸甸、绿油油的刀豆迎风摇曳,村民脸上挂着笑容在田间忙碌采摘,笑称青刀豆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基地流转了农户2000多亩土地,实行订单种植,采取‘企业+农户’运作模式,青刀豆采摘后经过脱水等程序,销往国外市场,为当地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杨庄村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是富民之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滨海县主动破题、转变思路,稳步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富民增收之路。八滩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瓜蒌种植,小小瓜蒌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户致富的特色产品。“我们整合多种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提升瓜蒌产品附加值,把小瓜蒌打造成带动群众增收的‘宝葫芦’。”八滩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界山村农业园主要以种植瓜蒌为主,配套种植金银花等中药材,年产值700多万元。
一提到五汛镇四汛村的稻米加工基地,当地群众都赞不绝口。每年稻谷收割时,加工厂内的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金黄色的稻谷经过6道工序,即可变成色泽透亮的大米出厂。“为了夯实产业富民基础,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开展村企合作经营,实现项目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四汛村党总支书记韩巍伟介绍,除了建设这个稻米加工基地,村里还注册了“丰汛良田”大米品牌,加工的大米销往苏南等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双向奔“富”。
精管善治打造和美乡村
近年来,滨海县致力打造和美善治现代乡村,更高水平规划乡村,更高标准建设乡村,更实举措治理乡村,自然和谐的田园画卷在脚下这片田野释放着无限动能。
“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我们持续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通过开展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垃圾实现动态清零。”滨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县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健全管护标准,让农村生态好起来、环境亮起来。
走进八滩镇界山村新型农村社区,只见车辆停放有序,菜园生机盎然,广场笑声连连,处处透出让人心旷神怡的朝气与活力。“现在的新型小区,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太多,绿化多、空气好,每天还有人保洁,交通和就医也方便,生活在这里很舒心。”村民张林虹开心地说。
傍晚,村民们有的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有的在活动室聊天下棋……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让百姓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强化资源统筹,汇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环境,绘就出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画卷,探索出一条有特色、有产业的宜居宜业乡村振兴新路径,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在滨海县农业园区,也可以看到乡村振兴的美丽景象。
强村富民擦亮幸福底色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发展才更有动力。滨海县把强村富民作为中心任务,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加快提升共富共享幸福成色,坚持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让集体经济更强、农民口袋更鼓、公共服务更优。
“这个活很简单,剪剪线头也不累。不但有空调房,还免费提供茶水和午餐,一天下来能挣个七八十元,对我们来说很好了。”界牌镇双巨村村民姜大婶告诉记者,村里的“富民手工坊”不仅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还能增加收入。双巨村负责人杨胜圣介绍说:“手工坊吸引了很多赋闲在家的妇女来务工,没时间到现场做的也可把活儿带回家做,既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又挣到零花钱。”经过持续培育发展,界牌镇的手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镇现有富民手工坊21个,已有200余名群众参与手工产品制作,每人每月可增收1500元。
“强村富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滨海县激发富民活力,挖掘乡村资源,持续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滨淮镇公玉村成立好农家生态葡萄合作社,连续举办六届“葡萄采摘节”,叫响了滨淮葡萄特色产业品牌;五汛镇四汛村以“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创办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丰汛良田”品牌大米销往全国各地;界牌镇盘活闲置的厂房、学校等“沉睡”资源,打造界牌小花生基地核心区面积超3000亩,“江苏省花生特色小镇”的招牌愈擦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