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姚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用好新四军历史这一生动教材,深化拓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3月21日,“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新四军革命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走进东南大学,为该校师生带来一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思政之旅。
活动于21日下午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前工院举行。东南大学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新四军纪念馆与东南大学通过开展“红色大讲堂”党课教育、共建党团活动实践基地、加强主题科研协同合作等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体验并重的红色文化传播新生态,拓宽实践育人新阵地,推进“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活动中,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曲栩与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并为“党团实践教育基地”揭牌。
铭记历史根脉,共绘传承新篇。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伟在随后的发言中,介绍了新四军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希望东南大学青年学子学习、了解新四军革命精神,为人生提供方向指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李向锋介绍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立德树人、红色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成果,希望在此次合作中发挥专业优势,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文物资料捐赠和父辈故事讲述环节,开国少将、新四军抗大八分校政委刘毓标之子刘华明,新四军女战士琚逸芳的女婿苏海涛,新四军四师32团政治部主任闻宇之子闻星东,先后向新四军纪念馆捐赠革命文物,并讲述文物背后父辈的故事。
活动中,新四军纪念馆红色故事宣讲人陈风亮带来的红色故事宣讲《一块石头的自述》,用拟人化手法从石头的角度讲述了宋公堤和宋公纪功碑的故事,让青年学子真切地感受到新四军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赢得阵阵掌声。
“陈风亮老师以石为‘眼’诉说宋公堤故事时,千层海浪仿佛在耳畔回响,新四军战士夯筑的不仅是抵御海潮的堤坝,更是共产党人与人民血脉相连的丰碑。”东南大学学生龚星润告诉记者,这场活动让大家懂得,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激励青年以奋斗为笔,继续书写属于东南大学学子的信仰篇章。
会后,与会代表集体参观了《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专题展》,讲解员结合展板史料与图片生动讲解,再现了新四军“铁的信念、铁的担当、铁的作风、铁的纪律”,诠释了新四军对党的忠诚与信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当晚7时,该校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东南大学“红色大讲堂”主题党课《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开讲。仇金标从民族百年屈辱讲到民族复兴伟业,从“国帜三易”讲到“爱国三问”,不断地用新四军的历史征程和感人故事,感染现场的青年学子,让大家将人生奋斗融入波澜壮阔的复兴伟业之中。
“听完讲座,‘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东南大学学生段睿告诉记者,讲座通过泛黄的照片、个体的故事、传唱的歌谣等战场之外等细节,勾勒出那段烽火岁月里最质朴的真相,也让新四军的形象愈发丰满与伟岸,历史课本上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此时更加具象。“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或许不必再经历战火淬炼,但如何让双脚始终沾着泥土、让脉搏与百姓同频,这场跨越80年的精神对话,依然叩问着每个人的心。”段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