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新辉
3月14日至15日,沉浸式环境互动剧《好时光大酒店》全国巡演首站在盐城1956星剧场拉开帷幕,带领盐城的观众共同登陆钻石岛,织就一场名为“好时光”梦境之旅。这部由南京市演艺集团、南京市话剧团联合时来运转文化传媒共同出品打造的话剧,以极具参与感的互动环节与诚意满满的“盐城化”改编,让盐城观众的心跳跟着剧情一起加速,笑到停不下来。
沉浸式互动
观众即角色,空间即舞台
观众一进入剧场,便发现本场演出的不同之处,原本阶梯排列的座椅早已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极具热带风情的马卡龙色沙滩椅分列在演出空间的不同位置,甚至剧场内最显眼的红色飞机上也设有观众席,给观众一个在舞台上看完整场演出的新奇体验。“第一次看戏离演员这么近,他的每一个表情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坐在机舱位的观众周倩霞兴奋地说,“没想到我也能参与进表演中,是一次非常新奇的体验,非常惊喜。”脚下是松软的沙滩,抬头是酒店标志性的露台,远处红色飞机伫立在沙滩上,拿到入场券“房卡”的那一刻,观众仿佛来到海岛,开启度假之旅。
在这场演出中,观众是“好时光大酒店”的住客,有时也会化身海盗,甚至有机会变身被藏起来的酒店经理“龙经理”。传统戏剧舞台的“第四堵墙”被完全打破,观众即角色,空间即舞台。随着情节的推进,观众为“杀手”莱昂和“冒牌经理”葛朗台状况百出的颁奖计划提供“鬼点子”;给失意中年作家路易与女强人妻子普兰达的婚姻危机推波助澜;见证酒吧歌女香奈儿从钻石岛走到巴黎的追梦之旅……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每场演出都是独特的一场。“在前期的编排中,我们设计了很多与观众的互动环节,也会预设观众的反应,但很多观众其实是出乎我们意料的。盐城的观众非常有梗,这次演出效果也非常好,给我们后续的巡演增添了极大的信心。”该剧制作人刘政凯说。对于被选中演海盗,观众陈先生直呼过瘾:“没想到运气这么好,还有上场的机会,太好玩了。”
本土化改编
接地气的“文化暗号”
“普兰达太太,有家报纸拒绝刊登路易先生的作品。”“哪家报社?”“盐阜大众报!”“买下盐阜大众报!”将全国巡演首站定在盐城,《好时光大酒店》带来了诚意满满的本土化改编,引起了盐城观众的阵阵欢笑。“杀手”莱昂其实是一名失业演员,兼职网贷机构的催债员,他没戏演的原因是讲台词有“响水口音”,钻石岛的特产小吃是“藕粉圆子”,铁公鸡龙经理外出旅行的原因是想尝尝“鸡蛋饼”,观众随口的一句“他欢喜你”更是成为点燃全场笑声的“神来之笔”。
在剧中饰演陷入创作危机的畅销书作家路易的演员陈津伟正是盐城人,剧中这些接地气的“文化暗号”,大多出自他的手笔。“这部戏是第一次出来巡演,回到家乡盐城,根据盐城特色做一些本土化的改编,是我们与观众对话的一种方式,观众也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反馈,今天的场子非常热。”陈津伟说,“《好时光大酒店》这部戏的一个特点就是抛弃镜框式舞台,打破‘第四堵墙’,它的趣味性远大于教育性,我们更希望能够给观众营造一个欢乐轻松的氛围,有一些解压的效果。”
“谁能想到演员在舞台上说自己有响水口音啊?还有直接用盐城话跟观众互动的,让人觉得又亲切又搞笑。”观众顾苏说。本地的特色小吃、接地气方言,成为联结观众与《好时光大酒店》的纽带。在讲盐城话、特产是藕粉圆子的钻石岛上,在演员们充满热情的演绎中,从轻松幽默到紧张刺激,再到引人深思,大家共同经历了一段美好时光。
新场景探索
让沉浸式戏剧融入文旅体验
近年来,盐城不断打造各类演艺空间,拓展多种艺术表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演艺融入日常生活,推动“演艺”走进景区、走进街区、走进文化场馆。行走在串场河畔,实景演出《串场夜画》让观众实现一步一景,淮剧《范公堤》经典唱段、情景表演《祭海》、古典舞蹈《水街印象》等10个演艺项目,充分展示串场河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在大洋湾盐渎古镇沉浸街区,“煮海兴利 穿渠通运”的海盐文化,造就了盐城本地的盐渎故事,在古镇间,可以感受两大家族的荣辱浮沉,亲身体会民国名媛才子的爱恨情仇。在荷兰花海的戏剧幻城与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关于“爱”的不同表达正在上演;在建湖九龙口景区,“国家级非遗”淮剧和杂技正在以新形式呈现。
在这些不同的演绎空间,观众的参与度也在逐步提升,《好时光大酒店》中接地气的本土化改编和沉浸式互动,让盐城的文化符号愈发凸显,不仅是盐城人共同的亲切记忆,也让外地游客感受到了盐城魅力。正如该剧制作人范晔所说:“不断拓宽沉浸式戏剧的演出新场景,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一起互动,也是我们一直探索的主题。”
当《好时光大酒店》的终场灯光亮起,许多人仍沉浸在剧情中低声讨论:“路易先生的新作品到底发表了没有?”“原来他们是从这里爬上二楼的!”……这场持续10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盐城人看到家乡文化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更让外界听见这座“国际湿地城市”在文旅创新浪潮中的有力心跳。观众进可参与,退可观赏,盐城正在从“全城有戏”向“全民入戏”转变。或许正如剧中所说:“好时光不在过去或未来,而在我们共同创造的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