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5年03月17日

涵养文明乡风 绘就乡村新画卷

金辉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既需要“塑形”,更需要“铸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文明乡风建设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也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因此,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四个聚焦”,厚植文明新风底蕴

抓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心骨,培育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乡风民风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聚焦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宣传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抓手。各地应引导做好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提质增效工作,统筹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任务,持续优化服务流程,突出服务功能,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聚焦乡风文明塑造。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治,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下大力气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天价彩礼、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激浊扬清、抑恶扬善。一手抓先进典型培育,加大力度选树和宣传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创业兴业能人等群众身边的典型,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新风,用道德力量温润民风。建好用好好人馆(园)、善行义举榜、文化墙等平台,深入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乡间小调、民俗活动,让群众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熏陶。

聚焦志愿服务拓展。重点围绕农村空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等,组织开展亲情抚慰、学业辅导、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及时提供实实在在帮助,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关爱。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城乡志愿服务资源对接,培育科技兴农、文化惠民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分类建设一批标准化志愿服务站点,推动农村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聚焦优良家风培育。持续深化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组织好母亲、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家庭角色推选,激发农民荣誉感、上进心。重视家风家训建设和传承,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

深耕“四篇文章”,繁荣基层文化生态

农村的文化水平,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气质。

深耕乡土文化“传承”文章。振兴乡村,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注重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好发展好乡村传统文化独特的风格样式,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主题,广泛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做到镇有品牌、村有特色,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深耕新乡贤文化“培育”文章。制定出台《新乡贤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度化保障新乡贤的挖掘、培育、推选、礼遇等工作,培育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桥梁”作用,推动农村治理更加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智库”作用,推动农村发展建设普惠百姓;充分发挥在文明新风中的“榜样”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深耕公共文化“高质”文章。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广大农民的期盼,也是文化小康的重要标志。对照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四化”要求,精准对接农民需求,加大力度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完善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阵地,提升文化云平台、“淘”文化网服务效能,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引导各地把经济薄弱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专题研究、专门会办、一村一策,力争尽快启动,确保经济薄弱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一个都不掉队”。对前期已建成的文化中心经常进行回头看,保证设施功能配套服务不变样。

深耕群众文化“活跃”文章。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工作思路,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充分激发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把活跃在农村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把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社会服务主体,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引导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研究群众文化需求特点,畅通群众需求反馈渠道,积极推行文化惠民活动“点单式”服务,注重以供给激活需求、引导需求,以需求定位供给,坚决防止低效无效供给。

下好“一盘棋”,统筹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积极引导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突出党委领导和农民主体作用。

完善村规民约和健全监督机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建议,修订完善简单易行的村规民约,采取“接地气、聚人心”方式,建立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助推基层社会公序良俗建设。

(作者为市委党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