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冬
“马良路”“新师路”“瑞气路”……日前,阜宁县一批乡村路名打包上新。新路名或延续古老故事、或融入文化元素、或承载美好生活向往,乡村地名变得“有看头、有内涵、有讲究”。
长期以来,导航到了村口就“迷路”困扰着很多人。打开手机地图,移动至乡镇地区,会发现不少没有名称的白色线条,这些白线是“无名路”,也是导航“盲区”。
“无名路”问题,本质上是农村快速发展的产物。近年来,随着“四好农村路”“村村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村出行环境越来越好,“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现象也随之增多。
事实上,正是这些无名小道,构成了乡村基本的交通脉络,承担着村民日常出行和农产品运输等功能。为乡村道路命名,不仅要发挥“制名以指位”的指向性功能,也要在挖掘传承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治理方面有更多考量。
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做好地名命名、备案公告和标志设置等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将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共采集地名上图4.43万个,1423个乡村道路有了“身份证”。
值得一提的是,亭湖区作为全省首批“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不仅规范了乡村地名信息,也促进了地名故事的传播。如今,黄尖镇的乡间小道设上了路牌,扫描路牌二维码就能查看地标小故事;南洋镇路名、地名的规范化,为出行导航、快递投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助力打响刘老汉农副产品、亭有味道大米等特色品牌。
路名,不只是简单的指示标识。如何通过地名更好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需要我们持续拓宽乡村地名应用场景,探索“地名+旅游休闲”“地名+历史文化”“地名+农产品推广”等模式,打好“地名牌”,让广大乡村通过地名闻名起来,以地名之美彰显时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