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善济
文物寂无声,烽火映山河。日前,在“战地红花巾帼英豪——‘新四军三师女兵’事迹选展”开幕仪式现场,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烈士的后人何志坚向新四军纪念馆无偿捐赠了彭雄、吴为真夫妇的革命文物。
“这填补了馆内关于彭雄烈士实物史料的空白。”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朱卓说,本次捐赠的文物共21件,包括抗战时期彭雄使用的公文包、笔记本、地图、马褡、银圆,以及为未出世的孩子购买的银手镯等。
吴为真是新四军三师女兵的杰出代表。本次展览中,有一幅专门介绍她事迹的展板。1943年春,彭雄率队搭乘木帆船取海路北上山东解放区,再转道赴延安学习,新婚妻子吴为真随同前往。行至连云港以北海面时忽然同日军遭遇,激战中彭雄腿部、胸部多处中弹,伤势严重,壮烈殉国。已怀有两个月身孕的吴为真幸免于难。彭雄牺牲后,吴为真为英烈诞下遗腹子彭小雄。
后来,吴为真与何凌登结为夫妻。1950年,时任志愿军三十九军参谋处处长的何凌登血洒朝鲜战场,吴为真克制悲痛,顽强自立,把两位烈士的三名遗孤抚养成人。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表现突出,吴为真家庭也被誉为“英烈家庭”。
在捐赠现场,记者见到了那只饱经沧桑、印记斑驳的黑色公文包。包上有背带和两个金属扣,打开可见主袋和四个小袋,内侧的皮面微微泛白。“这是不是被海水浸泡过?”何志坚一直有这样的疑问。或许,它目睹了彭雄在海上遭遇日军时沉着应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直到英勇牺牲的全过程。但母亲吴为真生前未留下关于这只包的只言片语,这个猜想也就无从考证了。
“妈妈没跟我们讲过任何有关这个包的事,不过每到夏天,她就会把包拿出来晒一晒,还会用油在外面擦上一遍。”八十多年过去了,历经战火与硝烟的公文包整体保存完好,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革命先辈抗敌御辱、甘洒热血的感人篇章。
新四军纪念馆藏品部负责人潘麟之告诉记者,公文包里珍藏着一本彭雄的记事本,尤为珍贵。这本黑色小本子采用皮面制作,四角配以金属包边,翻开后可以看到彭雄亲笔撰写的个人简历,以及与部分战友的联系卡片,字迹清晰。“对于研究彭雄的生平事迹而言,这无疑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包里还有一本彩色地图册,上面盖有多个彭雄的印章,空白处留有他亲手写下的标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战局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最令人为之动容的是包里收藏的一副银手镯,这是彭雄赴延安前,为未出世的孩子彭小雄购置的。银镯小巧可爱,缀着两个铃铛,轻晃时仍能发出清脆声响,仿佛穿越时空的摇篮曲。这是共产党人用铁血柔情编织的生命礼赞——它既封存着烽火中孕育新生命的喜悦,更镌刻着用信仰与担当浇筑的父爱密码。如今,当我们凝视这枚褪色发黑的银镯,分明能感悟到历史皱褶里闪烁的人性光辉。
在本次捐赠的物品中,何志坚特别提到一个“米舀子”——一个铜制暖瓶盖。“妈妈以前跟我们说过,用它舀米就是半斤,要是装面就是三两。”当年,吴为真每到周末为彭雄改善伙食,就拿着这个“米舀子”去集市买粮。后来一直使用,直到2000年左右才换用新的量杯。“在一般人看来,这很不起眼,肯定会扔掉。”但何志坚认为,这是老一辈人艰苦朴素的有力见证,应该留存后世让更多人知道。
何志坚告诉记者,如今母亲已经离去,他把烈士的遗物捐赠出来,希望教育青少年一代,让后辈始终铭记革命先辈筚路蓝缕、初心不改,高举旗帜、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
新四军纪念馆方面表示,彭雄烈士的革命文物在80多年后重回盐阜大地,意义非凡,令人振奋。本次文物归藏,不仅是历史的回归,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更以其“历史的温度”成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