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7版:特刊
2025年03月16日

用“第一力度”抓好“一号工程”

“都满意”成金字招牌

高通量计算

都U^+汇文公馆

服务大厦

七证齐发“零等待”

上硅所新能源中心

□记者 顾亚娟 徐敏

3月7日,盐都心思源食品二期项目开工现场,企业负责人时彬坦言:“刚还完贷款又追加投资,这里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敢闯敢投!”

这番底气源自订单的持续增长,更来自盐都区连续两年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新春第一会”主题的战略定力。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让企业放心创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一直以来,盐都把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用“第一力度”狠抓不放,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创新“六环境”建设,不断擦亮“都满意”服务品牌。

把企业当成“自家人”

让服务“都满意”

一块地预留四年,终于在去年“等”到项目。

在江苏雷匠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盐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范雅说,“企业的信任最珍贵。我们保留四年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承诺。”

四年前,因市场波动,长盈精密暂停投资盐都。然而,当企业去年重启布局时,发现盐城高新区不仅没有收回预留地,还主动帮他们维护场地、对接新客户。

如今,企业投资的雷匠科技项目部分主体厂房已封顶,预计10月将投产试运营。“需要规划变更时,自规局同志带着图纸连夜会商;需要缴纳费用时,区数据局项目帮代办服务专班同志会提前发送费用清单信息提醒。这样的暖心服务,就是我们的‘定心丸’。”项目现场负责人周志凡说。

“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服务比政策更长远。”在范雅看来,最好的营商环境,是经得起时间淬炼的真心。

不远处的启源芯动力项目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正在组装新能源电池模组。一墙之隔的远航锦锂厂区货车穿梭不息。“去年这时候,这里还是闲置厂房。”远航锦锂项目负责人刘浩博清晰记得,去年9月当他将下游伙伴引进盐都时,心中有些忐忑。

然而,盐都迅速用行动兑现承诺:9月,由多个部门骨干组成的服务专班进驻项目;10月,完成厂房改造;11月,首批设备调试成功;12月,产品下线交付。

翻开区数据局项目帮代办服务专班成员潘清宇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现场协调会、问题清单的解决过程,“最紧张时,我们驻守工地,协调10多个部门在线办公。”

这种“自家人”式的服务,也让韩资企业星宇科技汽车部件(盐城)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相烈深感安心。在企业并购关键期,政务团队创新采用“视频见证+签字照片”模式,破解跨国认证难题。“盐城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营商环境令人舒心。”郭相烈的评价,道出众多企业家的心声。

建立“亲清政商直通车”机制,持续深化“企业大走访”活动,构建“领导+部门+重点企业”服务模式……盐都始终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支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区挂钩干部走访企业420家,收集问题247个,办结210个,问题办结率85%。

审批流程做“减法”

把事情“全办成”

从土地摘牌到五证齐发仅用3天,“拿地即开工”,审批流程做“减法”已成为盐都的常态。

在联超光电(盐城基地)年产600万片蓝玻璃和800万片心率片项目建设现场,厂房主体结构改造加固已经完成,正进行管线铺设、地面处理和墙面装修。

“去年10月13日土地摘牌,16日就集齐所有开工手续。”项目负责人陈晨至今仍觉激动。“盐都区数据局提供的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大大缩短审批流程,预计4月份全面竣工,9月份全面投产,当年即可实现销售额1亿元。”

对于项目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盐都聚焦“拿地即开工”目标,整合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专区”,通过集成化办理和跨部门实时联动,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压缩40%,以“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让“层层审批”精简为“一次办结”。2024年,全区重大项目平均审批时限缩短65%,12个项目实现“五证联发”,企业满意度达100%。

做“减法”,以企业所需的政务服务为突破口,政府提效,就能为企业减负。

走进焕然一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办事如同使用“导航系统”般清晰。

“一件事一次办”专窗,集成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等全部事项;个转企窗口,首创“证前云指导+审批云勘验”,累计为企业提供“三云”指导服务86次以上;“水电气网视”统一办理模式,高效集成多部门,方便企业报装;优化修改办事指南1832条、优化办事流程188项,精简受理材料27项……

“我们通过不断优化办事指南和流程,精简受理材料,力求为企业提供更快速、更便捷的服务。”盐都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蔡雨说。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是角色转换,更是换位思考。今年,盐都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八项措施,强调从企业视角看营商环境政策落地效果,聚焦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为企业解决“烦心事”,推动解决企业发愁的“老大难”问题。

作为全省“一件事一次办”标准起草单位,盐都的创新正在转化为行业规范。这种与时间赛跑的改革自觉,正推动盐都将更多“不可能”变为“办得成”。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让创新“更无忧”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在盐都,越来越多企业可以专心致志地搞经营、搞研发。

在江苏心思源食品有限公司,一条条智能生产线上,面粉经过配粉拌面、压延成型、包装等工序,被制成一袋袋包装精美的速冻水饺。“产品研发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负责人时彬感慨,“眼下,70余款新品持续引领市场,得益于政府营造的‘无事不扰’环境。”

“无事不扰”并非无为而治,“有求必应”需要更有作为。政府服务前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提前研判、提前准备、随叫随到、讲求实效,是“有求必应”的精髓所在。

盐都区创新实施科技“技术问诊”模式,优选全区科技工作者成为企业“技术翻译官”,开展“技术问诊”行动,累计服务企业603家(次),统计技术需求信息57条,签订产学研协议160个,获批市创新联合体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4.2%,均列全市第一,兰丰环境创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是由盐城国家高新区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区科技局在开展“科技问诊”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在申报科技项目方面的需求后,主动做好政策解读、申报指导等服务工作,保证申报项目质量,积极帮助中心争取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2024年,上硅所盐城新能源创新中心的“质子导体型固氧化物电解制氢技术”项目获省前沿技术项目立项。

在江苏博拓新型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外国专家正在指导装配式建筑技术升级。“跨国人才引进曾让我们犯难。”企业负责人回忆,通过“科技问诊”活动,盐都区开展人才需求和资源双向摸排,靶向寻觅外籍专家资源,帮助博拓新材料与外国专家有效对接匹配,同步进行“一对一”材料辅导,最终博拓新材料成功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现全市历史性“零”的突破。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盐都区从未停歇。优化营商“软环境”,打造发展“硬实力”,已成为盐都各地各部门的共识和行动。盐都区委书记马正华表示,“我们将以‘永远在线’的服务状态,让‘都满意’成为投资首选地的新标识。”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