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4版:特刊
2025年03月16日

水韵古邑 高新盐都

大纵湖“生态岛”一瞥

电商快递产业园

电商快递产业园

三官村

□记者 周俊 范进

水韵古邑,一幅幅美丽画卷震撼人心;高新盐都,一个个辉煌成就催人奋进。

作为盐城的主城区之一的盐都区,拥有千年盐渎的传统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湿地文化。近年来,盐都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个三”工作布局,以建设“产业创新引领区、城市经济集聚区、绿色发展先行区、融合共享示范区”为战略目标,深入开展改革开放提能、工业经济提级、科技创新提效、融合发展提质、绿色转型提速、民生幸福提升“六大行动”,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一二三产协同发力,民生幸福不断提升,盐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铿锵前行,盐都干群正以新时代追梦人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书写华彩篇章。

生态盐都:颜值价值双奔赴

有一种诗意,叫行旅在盐都。生态是盐都的良好禀赋,是最普惠的民生、最恒久的财富。盐都境内沟河纵横、水网密布,湿地资源独特、物产资源丰富,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是长三角知名的湖荡湿地旅游目的地。“好生态”已成为盐都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文旅IP。

文旅“一业兴”,赋能“百业旺”。盐都充分发挥“水韵古邑”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深化对人文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探索,在生态旅游、生态休闲、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等方面系统发力,加快文农康体商“五旅融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高颜值催生文旅高价值。该区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生态旅游为重点,按照“生态、休闲、人文、乡村”四大主题,构建“龙头带动、三廊贯通、全域覆盖”大旅游格局。目前,全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旅游景区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五星级酒店1家,全力打造长三角知名湖荡旅游目的地。顺应文旅消费升级趋势,推动大纵湖旅游度假区、草房子、龙冈桃花源等重点景区焕新提升,精心策划四季文旅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做优亲子研学、生态康养、体育赛事等特色业态,培育低空旅游、短剧工厂等新业态,开发微度假、近郊游等精品线路,让更多游客感受到“上水上善上盐都”的独特魅力。该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工程,大纵湖“生态岛”试验区入选全省首批试点项目,蟒蛇河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6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创成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产业盐都:攀高逐新向未来

攀高逐新是盐都跨越赶超的基因,打造了“高新盐都”的鲜明标识。该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地方经济呈现蓬勃生长势头。

该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盐城特色”,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以一个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为依托,让绿色成为盐都发展的底色,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

瞄准工业经济“三年翻一番、总量超千亿”目标,全面融入全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构建“3+3+N”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人工智能三大未来产业,焕新升级齿轮传动、化纤涂装、鞋机、输变电等 N 个镇域特色产业,推动“532”产业矩阵加速成型。去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04.6亿元,增长7.2%,工业用电量增长15.8%,开票超亿元企业101家。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高标准建设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去年规上服务业实现营收120.3亿元,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亿元、增长6.7%;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开票310.8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38个,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项目24个。成功打造全省首家跨境电商社区,集聚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企业5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3.8%、全市第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盐都区委、区政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连续4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4.7亿元、增加值67.6亿元,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大县、中国河蟹之乡。

创新盐都:澎湃动能助发展

高新盐都,创新沃土。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建成了“三院两中心”等高端科创平台,有全市首家实质化运营人工智能加速器,国家高企、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均列全市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市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创新发展,这座城市阔步前行。

产业决定区域地位,科技彰显区域竞争力。盐都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部署,动员全区上下树牢“大抓工业、强抓科创”理念,加快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层次、上台阶,奋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去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4.2%,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8%,超全省平均15个百分点;新增有效发明专利73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0件、是全市平均水平近2倍。上硅所盐城创新中心获得省前沿技术攻关项目立项,国投中科新能源获批省研发型企业,均为全市唯一;博拓新材料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项目,实现全市零的突破;市三院荣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牵头成立淮河经济带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全市首家科技招商公司,招引科创项目64个。

坚定不移推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东山精密、维信电子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方意摩擦材料获批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恒力机床获批省首台套产品,5家企业获批省级以上智能车间、3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工厂、17家获批省瞪羚企业,先后创成省智能基础零部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试点、省城乡建设“双碳”先导区。一体推进企业发展“三件事”,净增国家高企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方意股份成为全市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文化盐都:培根铸魂润民心

千年古城,临海凭风;人文荟萃,璀璨生辉。盐都,因盐而得名。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因盐置县、设立盐渎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盐都区源于古盐城县,历史悠久,1983年撤销盐城县,设立盐城市郊区,1996年设立盐都县,2004年撤销盐都县,设立盐都区。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盐都是传承悠久文脉的历史之城。“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明朝开国谋臣朱升、“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等在盐都留下动人传说。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里下河水乡文化,也哺育了清初大书法家宋曹、“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等一批杰出英才。此外,这里也是厚植红色土壤的光荣之城。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至今盐都大地上的80多处红色遗存遗址、22个烈士命名镇村熠熠生辉,留给盐都人民优良的革命传统。

盐都是“中国曲艺之乡”,连续多年举办“全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交流展演”活动。盐都淮剧屡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重大奖项。以剪纸、老虎鞋、泥塑、打莲湘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和欣赏价值。

守正凝聚共识,明德引领风尚。盐都坚持以文润城提高软实力。积极融入全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深入挖掘里下河水乡文化、民俗文化、淮剧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盐都辨识度的文化名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更多文艺精品,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深化文明创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在各行各业培树更多“最美盐都人”。

幸福盐都:宜居宜业惠民生

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民生事项改革深入推进。盐都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可共享、可感受,有获得感的“盐都温度”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维度。

该区始终将群众的“关键小事”视为“头等大事”,去年高水平完成了77项民生实事项目,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6.5%。南师大盐城高级中学的公办改革圆满完成,市三院高新区院区正式挂牌运营,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的全链条整治深入开展。

盐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全市领先,盐都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全市第一,新增国家级校园足球示范校2所,盐都数字化紧密型医共体“十张网”基本建成,成立全国首个区级肿瘤防治中心和区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中心,获批国家慢性进展期肝病防控示范区、江苏省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县(区)。网格化社会治理连续五年工作保持全市第一、全省前列,“12345”省市工单办理满意率实现“三连升”,扫黑除恶满意率、法治建设综合满意度均列全市第一。

围绕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统筹实施城建重点工程96项、10个城市更新项目,全市首个改善型住宅示范项目“榴园”首开即售罄,阜溧高速盐都段建成通车,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坚持一二三产联动、产学研互动、育繁推一体化,高水平打造“一园两带四基地”,获评全省耕地保护激励区,入选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名单,华东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入选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项目、全市唯一。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