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版:特刊
2025年03月16日

聚焦现代农业,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定格“莓”好时光

台创园花卉

蓝甜莓园采摘

神农大丰种业种植基地

大纵湖大闸蟹

□记者 曹恒锋 倪静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农业新质生产力、土特产“长成”大产业等话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

草莓作为盐都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富民产业,正以锐不可当之势茁壮成长,每一株草莓都承载着盐都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近年来,盐都区以“盐都草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盐都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通过科学布局、科技赋能、精准施策等手段,助力农民致富增收,走出一条具有盐都特色的现代农业振兴之路。去年,盐都区农林牧副渔总产值104.7亿元、增加值67.6亿元,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大县、中国河蟹之乡,盐城市唯一、连续4年荣获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创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科学布局 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是盐都区精心谋划现代农业布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盐都区打好“组合拳”,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学布局谋长远,做细做足做好系列“土特产”文章,精心打造的“鲜之都・盐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更是叫响长三角。

盐都区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高效,聚力“一园两带四基地”建设,11个特色农业园区星罗棋布。优质稻米、绿色果蔬、精品花卉、生态水产共同构成了四大主导产业的繁荣画卷。其中,草莓、葡萄、番茄、大闸蟹四个全市“单打冠军”产值突破35亿元。“大纵湖大闸蟹”“龙冈茌梨”“尚庄番茄”等10个农产品,成功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盐都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近74%,极大提升全区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

如今,在盐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东休闲、中果蔬、西水产”的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各区域优势互补,奏响了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新乐章。

闻名遐迩的“盐都草莓”大部分来自盐都东部地区,该地区依托紧邻都市的城郊区位优势,聚力于农旅休闲与食品加工领域。这里的田园风光与都市的繁华交相辉映,吸引着城市居民纷至沓来。一个个独具匠心的休闲农庄、农事体验园拔地而起,游客们在此尽情享受采摘的乐趣,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同时,食品加工产业蓬勃兴起,将本地新鲜优质的农产品精心转化为琳琅满目的特色食品,拓展了农产品附加值。

沙甜多汁、满满儿时味道的“尚庄番茄”,区农科所自主培育出的“盐粳”“盐糯”“盐麦”等稻麦新品种,都是中部地区的杰出代表。走进这里,一座座现代化果蔬大棚错落有致,内部配备先进温控、灌溉系统,精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储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只为给“米袋子”“菜篮子”提供最优质的农产品。

“大纵湖大闸蟹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消费者心中的‘蟹中尚品’。”养殖大户陈长荣说,依托大纵湖天然清澈的优质水源和科学养殖,“大纵湖大闸蟹”已成为全省水产类唯一的全国农业精品品牌。盐都西部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培育出的大闸蟹、青虾等特种水产以及水芹、莲藕、茨菰等水生蔬菜,都深受消费者青睐。盐都正成为长三角市民的“生态鱼米主厨房”“鲜甜果蔬小菜园”“休闲康养游憩地”。

科技赋能 现代农业展翅腾飞

3月5日一大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在距离大市区15分钟车程的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工作人员陈海娟和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

在草莓包装区域,工作人员穿梭忙碌,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一颗颗色泽鲜艳、香气扑鼻的草莓被整齐码放盒中。陈海娟本是公司财务,此刻也置身于忙碌的发货队伍中。因“三八节”的到来,订单如潮水般大量涌来。她一边熟练地封装包装盒,一边说:“现在团建活动一个接一个,订单多得根本处理不完,忙得大家都脚不沾地,但心里可高兴了。”

记者踏入示范园的智能大棚,步入了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的奇幻世界。草莓采用高架无土栽培技术,整齐有序地长在高低两层的架子上,形成了壮观的“草莓瀑布”。这些架子上铺着按比例混合的基质,它们就像营养丰富的“海绵床垫”,稳稳托举着草莓根系。据介绍,全区草莓18米超大日光温室棚等高档设施占比达30%以上,大棚内农业物联网技术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全方位感知着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细微变化。

“我们技术团队与本地携手,于2023年共同研发出成熟期早、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的新品种‘盐莓一号’,为草莓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常年蹲点在盐都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蔡伟建介绍说,“盐莓一号”品种产量多、果子大,单果重量普遍在30克以上,大的可达100多克,且口感清脆爽甜。平均亩产量在6000斤,今年有望突破7000斤。

在科技人员不懈努力下,盐都现代种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围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盐都区农科所通过自主选育以及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等途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转化最新成果,着力打造国家级种业科研成果转化聚集地。

目前,盐都累计转化成果32个,其中超级稻“南粳5718”“盐粳15号”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超级稻,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700万亩,累计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超亿元。“农麦88”“盐麦1号”等小麦系列新品种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0%,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盐都贡献。

依托科技创新力量,盐都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涉农企业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75%,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入选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县。

惠农增收 现代农业振兴乡村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近年来,盐都区在促进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用力,蹚出一条小草莓带动大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子。

草莓是盐都的特色富民产业,现有规模1.3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为盐城全市之最。全区草莓产业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直接收入2亿元。草莓种植业主要基地——新民村的“颜值”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我们村有100多户农民自主发展‘一户一棚’,全村草莓种植规模3200亩,亩均纯收入达3万元,户均纯收入超20万元。小小草莓成为农户增收的‘致富果’。”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说,带领农民干首先要做给农民看,自2008年起村干部率先在全村种植大棚草莓,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草莓种植。

盐都草莓产业不仅是一项农业产业,更是一个文旅融合的典范。盐都区政府策应“农业+旅游”潮流,发挥盐城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加强创意开发,编排精品线路,拓展休闲采摘、亲子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打造都市休闲农业新体验,让更多农民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盐都先后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区,杨侍村、仰徐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在郭猛镇杨侍村,农户潘国胜创办的家庭农场声名远扬。草莓园内,潘国胜一边吃着随手采摘的草莓,一边讲述他的致富经。“我这个家庭农场占地200亩,主要种植草莓和葡萄。”潘国胜说,他坚持走精品路线,瞄准中高端客户市场,实现“种得好,卖得好”,也帮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在盐都,像潘国胜这样家庭农场有近千个,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实现利益共享。

除了发展特色产业、盐都区还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全市唯一的食品类加工综合产业园,盐都未来食品产业园内入驻了心思源食品、涛生保健食品、新农垦魔芋等多家企业,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产业园正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未来食品科创智造高地。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盐都努力走在前、挑大梁,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稳步迈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产业兴旺对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作用,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新画卷。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