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姚梦) 3月9日,纪念钱毅烈士诞辰100周年活动在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戴西村举行。钱毅烈士的亲属、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四军后代、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代表以及当地干群近60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钱毅,1925年4月出生于安徽芜湖。其父阿英(钱杏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戏剧家、藏书家。1942年夏,钱毅随父亲来到盐阜区抗日根据地,以笔为枪,成为一名新四军文化战士。1944年7月,钱毅参加《盐阜大众》报社工作,在近三年的工作中,曾被评为模范,并光荣入党,担任副主编。1947年,钱毅以新华社盐阜分社暨盐阜日报社特派记者身份,前往敌占区淮安石塘区采访,与敌遭遇不幸被俘。面对敌人严刑拷打,钱毅宁死不屈:“宁可枪毙,决不自新!”1947年3月2日,钱毅从容就义,年仅二十二岁。
活动当天,在当地原有的钱毅烈士纪念碑附近,新竖起一方“钱毅烈士殉难处”的汉白玉石碑。石碑左侧有钱毅的生平简介,右侧有钱毅生前的照片和黄克诚将军的题词。原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之子黄煦、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之子宋齐生、原新四军第3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参谋长张克辛之子张矛、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以及钱毅烈士之侄钱荣毅,共同为“钱毅烈士殉难处”纪念碑揭幕。各界代表敬献鲜花,向烈士致敬。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共同追忆了钱毅烈士的生平及贡献。在报社工作期间,钱毅对报纸的工农化、大众化、通俗化作出过杰出贡献,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培养了著名作家陈登科等一系列新闻人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闪光的一笔。
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徐利华表示,钱毅是中国新闻史上知名的烈士,他的牺牲令当时社会各界深感惋惜。诗人柳亚子先生为他题词:“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黄克诚将军高度评价钱毅的一生:“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表示,钱毅并非天生是英雄,他曾是一名“文艺青年”,在艰苦的战斗中蜕变为“与联防队并肩作战”的战士。他在硝烟中写下“和人民一道去坚持,直到天明”;在涟水战役的弹雨里,他一边疏散群众,一边记录战士的血书;在报社油印机的轰鸣声中,他俯身教农民识字,把“锄头诗”变成抗战的鼓点。“今日我们相聚,不仅为纪念一个年轻生命戛然而止的悲壮,更是要见证一种精神如何在百年长河中奔涌不息。”仇金标说。
淮安区施河镇戴西村党总支书记卢建波表示,钱毅烈士的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烈士遇难78年来,当地群众始终铭记钱毅的英勇事迹,被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感染。
钱荣毅告诉记者,作为家中长子,钱毅的牺牲始终是祖父阿英心中的痛。大伯钱毅的故事,被长辈反复提及,语言里的疼痛、疼痛中的惋惜、惋惜中的遗憾,是整个家族的心结。纪念钱毅烈士诞辰100周年活动,既是纪念新闻战线的英烈,也是还了家族一份心愿。
在当天的活动中,与会者还前往淮安区朱桥镇石塘村等地,参观钱毅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追忆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感受其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