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
魏达明,是滨海县早期中共党员,也是孩子的曾祖父。自与孩子的爸爸相识起,我就经常听爱人讲起他祖父的过往事迹,每每都很感动。再到我的孩子记事开始,孩子的爷爷也时常向孩子讲述他的故事,每每看到孩子倾听时专注而充满敬意的眼神,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魏老先生生于1909年1月4日,幼时家住滨海县蔡家桥(今蔡桥镇东街),家中经营药铺。年幼时,魏老先生经常看到家人和邻里百姓遭受当地豪绅的欺凌,这样的境遇使得魏老先生痛恨土豪劣绅,同情贫苦穷人。在蔡家桥读小学时,他就曾写过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当地豪绅“周举人”看后咬牙切齿道:“此人可杀也!”
1923年,魏老先生14岁,勤奋好学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泰州明达中学。在那里,他受到五四爱国运动的熏陶和影响,经常和同学们参加抵制日货、反对军阀统治等一系列爱国运动,这使得革命的种子在他内心深处牢牢地扎了根。魏老先生特将自己的原名“魏志杰”改成了“魏达明”,以明自己追求光明的志向和决心。
1928年,魏老先生的父亲病逝,他不得不弃学回乡,挑起家庭的重担,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魏老先生投身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经家乡三岔中共党员李茂堂同志介绍,魏老先生如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名爱国青年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自此以后,魏老先生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无比热爱的革命斗争中,参加了多次革命行动。行动中,英勇机智、奋不顾身的魏老先生深受组织的信任和重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魏老先生毅然加入了抗日义勇军苏保6团,任3营副营长。在一次与日军激战失利大撤退时,由于营长自顾潜逃,身为副营长的魏老先生带领全营连续行军三天三夜,巧妙地绕过日军包围圈,辗转到高邮湖西游击区,成功撤退但未损一兵一卒,未丢一枪一弹。撤退途中最危险的时候,魏老先生总是冲在最前面。部队里,他爱兵如子,深受士兵们的拥戴。
魏老先生还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征兵动员工作,并亲自将侄儿、外甥送到部队,从而带动一大批青年应征入伍,走上抗日前线。在五汛区的一次抗日动员演讲中,区长的手枪不慎走火击中魏老先生的小腿,可在台上演讲的他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照样坚持演讲,直到台下的听众看到他脚底下顺着裤管流下的一片血叫出声来时,魏老先生才在众人的坚持下去做包扎。
魏老先生不仅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行动中,更是将青春无悔展现在家乡的文教事业上。他先后担任过四汛、长洼、天场、苇荡等小学校长。1953年,天场小学遇上严重水灾,为了能让孩子们继续上学,他想尽办法,带领师生利用当地丰富的芦苇资源废寝忘食地编苇席、打柴帘。勤工俭学使得天场小学“起死回生”,这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省、县主管部门的肯定。魏老先生因此代表学校出席1956年江苏省群英会,在大会上作了《我是怎样坚持灾区办学的》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发言稿后来还刊载在《新华日报》和《江苏教育》等杂志上。
一直以来,我为自己能成为拥有着红色记忆和红色精神的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魏老先生初心如磐、笃定理想并为之奋发向上、执着不悔的红色家风,滋养激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为我们怀揣梦想、不畏艰苦、积极进取提供了不竭的精神营养,它将永远是我们这个家庭以及我们后代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