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兆领 徐群群
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即将召开,作为主要观摩点——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筹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在园区一隅,却显得格外宁静。一位25岁的“大学生村官”正精心守护着他的“试验田”,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3月6日,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最东侧,一条河沟外有几个塑料大棚。一块指示牌上写着“水稻草莓、草莓玉米轮作示范基地”。因河沟相隔,与整个园区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孤零零。
带着好奇,记者走进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草莓大棚映入眼帘,棚内绿意盎然,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点缀其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一位偏瘦的年轻人正蹲在田间检查草莓苗的生长情况。他叫姚伟,2021年毕业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这片基地的负责人,也是龙冈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去年年初,盐都区开始组织实施草莓产业“星火计划”育才工程,通过自主报名、层层筛选、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环节,共吸纳了21名村(社区)后备干部在草莓田间发挥引领作用,挥洒青春汗水,助推盐都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姚伟更是被委以重任,成为潘黄街道新民村草莓园区稻莓轮作示范园负责人。
“这里是我的‘试验田’,也是我的梦想起点。”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姚伟有些腼腆,但介绍起项目时却自信满满。2024年10月,他负责的25亩稻莓轮作示范基地正式建成,种下了宁玉、红玉、红颜和“盐莓一号”等多个草莓品种。其中,“盐莓一号”是2023年盐都区和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新品种,个大、口感清脆、甜度高,深受市场欢迎。
“这里虽是基地最偏僻的地方,但却是学习农业知识的‘宝地’。”姚伟说,基地采用“稻莓轮作”新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破解耕地“非粮化”瓶颈,探索特色农业发展用地新路径。这片试验田意义非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一一提前规避或及时化解。他经常向省农科院的专家老师求教,并将实践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收获颇丰。他和导师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他们可以带领村民真正实现“千斤稻、万元钱”的美好目标。
在基地隔壁的“星火计划”创业园里,记者还见到了两位年轻的女大学生村官——薛景和张郑莹。她们分别毕业于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环境艺术设计和宿迁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此前从未下过农田干过农活,经过一年的磨砺,已然成为草莓种植的“行家里手”。从整地造垅到摘果包装,她们几乎包揽了所有工作。“我们不仅要自己做,还要做得好,这样才能真正带领村民致富。”薛景说。虽然在田里忙得整天腰酸背痛,但她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站在基地的高处放眼望去,一排排草莓棚整齐排列。这里,不仅有红彤彤的草莓,还有年轻人炽热的梦想。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而是科技与创新的结合,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广阔天地。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召开期间,这片基地也将迎来世界各地的目光。而这些默默耕耘的年轻人,正是这场盛会背后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探索农业新模式、解锁富民增收新密码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