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龙 商树清
我市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悠扬婉转的淮剧到惊险刺激的建湖杂技,从精美的东台发绣到古朴的大丰瓷刻,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盐城人民的智慧结晶、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传承的双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非遗的保护传承,多次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学前教育阶段是个体认知世界、塑造价值观的关键启蒙期,将非遗有机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为非遗传承培育新生力量,还能丰富学前教育内涵与形式,促进幼儿在文化认知、审美情趣、核心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
开展系统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
建设教师队伍是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应联合制定系统的非遗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课程,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艺术专家等担任培训讲师,开设“盐城非遗概论”“淮剧表演艺术与教学”“东台发绣技法与传承”“盐城民俗文化解读”等系列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培训形式,让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非遗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特点和传承现状,掌握将非遗融入学前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鼓励学前教育教师自发组建非遗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教师们可共同研究本地非遗项目,分享教学资源、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通过合作寻求解决方案。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设计非遗主题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相互学习借鉴优秀教学实践经验;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教师在非遗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的成长轨迹,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提升,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推动非遗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整合特色资源,创编适配非遗教材
结合特色资源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组织专业团队创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学前教育非遗教材。教材内容应注重故事性、趣味性、互动性和操作性,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如编写《盐城非遗绘本故事集》,将董永传说、九龙口传说等民间故事改编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绘本故事,让幼儿在阅读故事中了解我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创编《盐城民间手工艺亲子活动手册》,详细介绍剪纸、面塑、糖画等民间手工艺的制作方法,并设计亲子互动制作环节,让幼儿在家长陪伴下制作手工艺品,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感受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开发《盐城非遗音乐舞蹈教材》,收录民歌、渔民号子、龙舞狮舞音乐等,并编排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在音乐舞蹈中体验非遗艺术之美。
积极拓展渠道,整合多元教学资源。一方面,幼儿园可与本地非遗保护机构、文化场馆、民间艺人等加强合作,收集整理各类非遗实物教具、图片资料、影像视频等资源,建立丰富的校内非遗资源库。如收集不同风格的东台发绣作品、建湖杂技表演道具、大丰瓷刻样品等实物教具,供幼儿观赏和触摸;录制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的视频资料,如淮剧演唱、杂技表演、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等,让幼儿直观感受非遗魅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非遗数字教学资源。如制作非遗动画短片、互动式教学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幼儿提供更加便捷、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多元非遗教学活动形式
情境体验式教学。根据不同项目和内容,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如在幼儿园内打造“盐城老街”情境体验区,设置传统小吃店、民间手工艺作坊、淮剧小舞台等场景。幼儿可以在小吃店中品尝伍佑糖麻花、阜宁大糕等特色美食,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在手工艺作坊中,跟随民间艺人学习剪纸、面塑等技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巧;在淮剧小舞台上,穿上戏服,学唱淮剧选段,体验淮剧表演韵味。通过情境式教学,让幼儿仿佛置身历史文化长河,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理解非遗,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游戏化教学。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各类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能。设计“盐城非遗大冒险”游戏棋,将各非遗景点、项目设置为游戏关卡,幼儿通过掷骰子、回答与非遗相关的问题、完成简单的非遗技艺挑战等方式前进,在游戏过程中了解非遗分布、特点和内涵;开展“非遗手工挑战赛”游戏活动,如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剪纸比赛、面塑创作等,激发幼儿竞争意识和创造力;创编“盐城非遗儿歌接龙”游戏,将民间儿歌、童谣串联起来,让幼儿在接龙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韵律,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推动非遗教育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项目式学习活动。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组织幼儿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如开展“建湖杂技的奥秘”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杂技表演视频、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了解建湖杂技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组织幼儿实地参观建湖杂技团,观看杂技演员训练过程,与杂技演员进行交流互动,深入了解杂技表演背后的艰辛与付出;鼓励幼儿分组讨论,尝试设计自己心中的杂技表演节目,并利用简单道具排练和表演;组织幼儿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让幼儿在深入探究非遗过程中,获得全面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陈小龙为市尚庄中心幼儿园园长、市尚庄中心幼儿园非遗科普基地主任;商树清为市尚庄中心幼儿园副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