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3月03日

我市出台保障条例

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周创) 2月28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盐城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市人大、市残联分别围绕条例的制定背景、意义、贯彻落实的推动与监督,以及残疾儿童康复补助政策等方面,现场回答记者提问,介绍相关政策措施。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作为人口大市,我市残疾人数量多、关联大,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格外关心关注。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特别是在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托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残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经过立法程序,我市出台《盐城市残疾人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共包含十章五十七条,内容涵盖预防、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我市残疾人保障事业予以全面细化和规范。

《条例》施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条例》进一步完善我市对残疾人的关爱服务体系。为有先天性残疾的夫妻提供免费基因检测,减少遗传性残疾发生;免费为儿童开展孤独症早期筛查和诊断,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水平;为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学前三年至高中三年的十五年免费教育;为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免费植入和升级救助项目;为16至59周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提供免费托养服务。

相关政策措施也彰显盐城特色。打造“德爱盐城”系列品牌;专章强调了残疾预防,创制性规定夫妻一方为先天性残疾,接受孕前遗传学检测的,享受财政专项补贴,最大程度预防残疾发生;为无法入学就读的残疾孩子落实送教上门专项经费支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着眼长远,《条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明确为困难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积极创造优惠条件,促进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为我市创建国家无障碍城市、打造世界级宜居城市打牢基础;《条例》多个章节提到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强调以数字化驱动助残服务提升和残疾人工作体制机制转型。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一封感谢信道出八年山海情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