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坤
方言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厚重历史、独特文化和浓郁的烟火气息。自扬雄撰写的《方言》问世,这部开创性著作像一颗启明星,为后世方言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后各地的方言典籍如繁星般不断涌现,汇聚成浩瀚的知识海洋,成为后人打开往昔岁月之门、了解彼时风土民情的珍贵钥匙。
当晨雾浸润串场河畔的芦荻,当盐工号子惊起丹顶鹤的雪翎,盐阜平原的方言便如结晶的盐粒,在百年光阴中沉淀出独特的光泽。徐宗斌着实是盐城文脉中独具慧眼的采风者,深谙“街谈巷语,自寓绝俗”的方言真谛。先生在其书房“听雨轩”中,青瓷笔洗盛着运河水,黄杨木镇纸压着桑皮笺,日复一日记录着盐工号子、市廛俚谚。正是这般文士风骨与民间情怀的交融,成就了这部集纳六千余方言词汇的“声音方志”——《徐氏类音字汇》。它恰似一枚深埋地下的盐官印信,在百年时空流转间,终以温润光泽映照出江淮方言的绮丽光谱。它打破百年的时空阻隔,将一百年前盐阜大地上鲜活生动、充满市井韵味的乡音俚语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当康有为以“汉学锦囊”四字题赠时,这位维新巨擘或许在泛黄的纸页间,嗅到了不同于京韵昆腔的江淮气息。章太炎挥毫写就的“汉学宝钥,韵学捷径,识字津梁,读书基础”的赞语,墨迹淋漓处尽是朴学宗师对民间语料价值的激赏。可惜这部用连史纸精印的方言宝典,如同盐商秘藏的紫砂壶,仅在小范围学人中流转品鉴。
直至蔡华祥教授团队如考古工作者般拂去历史尘埃,这部沉睡的语料库方在甲辰年仲春焕发新颜。2024年3月,《徐氏类音字汇:一百年前的盐城话》问世。这一全新版本,是对原典的一次深情回顾与精心雕琢,通过重新编排校订、深入探究剖析,使其原本就璀璨的价值更加耀眼夺目,一颗明珠拭去尘埃,重现绝世光彩。新书共分七章,结构精巧。新版著作的七重门扉次第开启,恰似盐镇九曲巷弄里的七进院落。首章述略如檐角风铃,将徐氏生平与成书经纬娓娓道来。时评序言章节若厅堂楹联,康章墨宝与清代学人题咏相映生辉。整理校勘的三卷核心,仿佛修复盐商会馆的能工巧匠,以现代语音学为规尺,重新丈量每个音韵的起承转合。末章的音系重构,则如将散落盐粒重凝晶簇,让百年语音在声韵矩阵中显影定型。
仔细品味,这部新作有三大突出亮点。其一,首次系统点校,专业性强。百年前的《徐氏类音字汇》虽是方言学领域的珍贵文献,但受时代限制,在描述方言音系时存在一些瑕疵。鲍明炜先生曾准确指出,其在音值标注的精确性、声调分类的合理性、古今音演变脉络的清晰度等七方面存在不足,这为后续的修缮提供了精准的方向。新书结合原书勘误表和前沿研究成果,像经验丰富的工匠雕琢美玉一样,仔细辨析、反复考证,将错误一一修正。其二,整理研究并重,学术味道浓厚。其不满足于单纯的资料整理,在对文献进行点校的同时,深入探究音韵史料等诸多难题,对作者生平、编纂体例等展开深入研究,广泛吸纳俗字、古文字等元素,为文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展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三,各章重新编排,便捷易用。百年前的初编受当时技术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虽有汇字、检字的功能,但存在诸多不便之处。新书巧妙融合现代知识体系,根据当下盐城及周边方言语音的实际情况,重新布局架构,为研究者量身定制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使研究之路更加顺畅。
掩卷之际,耳畔恍闻顾简先生百年前的殷殷期许在盐渎书院回响。“凡古之遗训、市井之方言,悉可按部而得其形声与义,诚人人识字之津梁也。”那些曾飘荡在盐场灶户间的声腔,那些烙印在漕工扁担上的俚语,如今在新版字汇中获得了学术重生的契机。正如盐晶体在显微镜下显露出规整的立方结构,盐城方言的语音密码亦在此书中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百年后的今天,这部曾经一度隐匿在历史深处、难以寻觅的《徐氏类音字汇》已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如一座坚实的桥梁,横跨时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推动盐城方言研究迈向新的征程。
毋庸置疑,这部佳作既是方言韵书整理的经典之作,更是盐城方言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值得我们每一位求知者用心研读,去探寻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百年盐城方言的古韵今辉。它既似盐镇老茶馆里说书人的醒木,惊醒我们对母语遗产的珍视;又如新洋港畔的观鸟镜,助我们聚焦方言生态的细微脉动。在普通话浪潮冲刷方言礁石的当下,《徐氏类音字汇》的重新面世,不啻建造了一座语言的“盐仓”,为后世留存着江淮方言最本真的滋味与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