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广告
2025年03月01日

“如何打造盐城文化IP”系列评论①

红色文化IP传承发展的新范式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文化宣传工作要求,提升在文化领域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本报今起推出“如何打造盐城文化IP”系列评论,聚焦非遗、文学、文化活动、红色文化、文旅消费等盐城热门文化IP,弘扬优秀文化、传播主流价值。敬请关注。

□梁鹤龄

新春佳节的火热文旅市场,将盐城的红色文化推向了时代潮头。新四军纪念馆文创空间里攒动的人群、各个红色展览中专注的目光、红色旅游线路上飞扬的诗歌吟诵,共同勾勒出一幅红色文化IP创造性转化的生动画卷。当红色记忆与现代潮流在盐阜大地深情相拥,我们得以窥见红色文化IP传承发展的新范式。

用好生动革命教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我市红色文化引发的热潮不仅仅在这个春节。从新四军纪念馆里极富传奇色彩的展品——“满”字牌自行车,到埋葬着2000多位烈士遗体的五条岭,再到去年火爆全国的“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一个个红色的故事,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中被广为传颂。

打造和传承红色文化IP,绝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需要解析红色基因的深层密码,让历史叙事焕发青春脉动。新四军纪念馆将红色文化具象化为金属书签的锐意、丝巾褶皱里的烽烟、咖啡杯中的红色密码,正是通过对历史符号的现代化转译,让革命精神获得可触可感的存在形式。这种转译不是对历史的消解,而是通过提取“忠诚”“担当”“创新”等精神内核,以新时代新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构情感连接。当年轻人在文创产品前驻足流连,在主题咖啡馆里品味历史,红色记忆便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成为涌动在当代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IP的传播,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场景,让精神传承突破时空界限。在这方面,我市也有很多做法。128个以英烈姓名命名的镇村,将一座座精神丰碑镌刻在盐阜大地上;多条红色旅游线路,通过行走的课堂激活地理空间中的历史记忆;“穿越时空的对话”展览通过全息投影、情景再现等技术,将观众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立体化传播体系,打破了传统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单向输出的局限,让参观者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情景交融中实现精神的同频共振。当游客在朗诵《梅岭三章》时眼含热泪,在凝视烈士遗物时屏息凝神,红色文化IP的传承便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将历史符号转化为情感符号的创新表达,正是盐城红色文化IP破圈的关键密码。

红色文化IP的永续发展,还需要构建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让文化价值实现多维转化。新四军纪念馆将红色文化IP转化为“新火文创”“N咖啡”等消费符号,既是对革命精神的创新诠释,也是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关键一跃。这种转化不是红色文化的商业化,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选择。当定胜糕成为传递祝福的文化载体,当主题徽章化作年轻人胸前的时尚符号,红色文化IP便突破了传统教育场域的边界,在消费场景中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传递。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春节,新四军纪念馆10.74万人次的参观量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超60%。这既是经济活力的写照,更是精神共鸣的明证。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这座城市正从历史记忆的守护者转为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当红色文化IP化作文创设计灵感、旅游线路文化印记、年轻人价值追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红色文化IP的传承发展,更是一个城市在守护精神根脉与拥抱时代潮流中展现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必将推动盐城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继续谱写红色基因与城市发展交响共鸣的壮丽乐章。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奥运“金牌天团”将空降盐城 提升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