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盐命名的地级市,古称“瓢城”。绕城而过的串场河古时是一条运盐河,开凿于唐朝年间,因串联沿海的富安、安丰、梁垛、草堰、白驹、伍佑等15个古盐场而得名。其中,盐城市区串场河景观带北起新洋港、南至伍佑古镇和千亩的盐城龙湖公园,全长约18公里,贯穿盐城的主城区。
□记者 张长虎
夕阳渐去,皎月方来。串场河上,华灯映水,游客如织,历史和美景在画舫凌波中静静荡漾。2月23日,从盐镇水街乘坐游船,游览盐城市区串场河景观带的上海游客王女士不禁感叹:“串场河畔好风光,盐城古城焕新颜。”
精心规划
景观带成“网红打卡地”
半翻历史似歌千载乐奏万载文脉,一座串场如画五分水色十分景致。
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别致的小桥连接两岸,拱形的桥洞、清澈的河水、河边随风舞动的垂柳、造型别致的小船,组成一幅幅美丽的水乡画卷,令人心中诗意荡漾。
盐镇水街紧依串场河景观带,南邻中国海盐博物馆,北邻盐渎公园,集文化、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是盐城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盐镇水街成为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年均接待游客量约500万人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旅游集散地和观光目的地,市民游客纷纷点赞。
串场河不只是盐城人的“母亲河”,还是一条流动的历史文脉。2月23日,盐城市志副总编、盐城市城市历史文化顾问于海根回忆起盐城市区串场河景观带规划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于海根说,为弘扬盐城独特的海盐文化,突出重要历史元素,市委、市政府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来办。盐城市区串场河景观带规划为三大功能板块,即“亲水·慢生活、休闲·乐生活、意趣·新都市”,并划出七处景观区域,彰显本土特色。七处景观区域的主题命名也很有意思,都以“记忆”为名,分别是生态记忆、文脉记忆、生活记忆、工业记忆、地方记忆、创造记忆和古镇记忆。
由于精心规划,每一处景观区域都依靠串场河,做足水的文章,形成一条水绿交汇、生态宜人的城市景观轴,成为“网红打卡地”。
青石板路、古街老巷、灰墙黛瓦。2月23日,走进伍佑珠溪古镇的街巷,传统与现代相融,勾勒出经济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美妙画卷。
珠溪古镇所在地伍佑场始建于西汉,在两淮盐场中享有“三十六盐场,大不过伍佑场”的美誉。2021年底,盐南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要求,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方向,开启重塑千年古镇工程。
“我们保留‘古’元素、植入‘新’业态,从文化、休闲、民宿等角度出发,研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活化古镇生活,增强古镇吸引力。”2月23日,盐南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春节期间,珠溪古镇首次用科技与数字技术再现小说《镜花缘》中“百花仙子下凡”的故事情节。据统计,春节期间,珠溪古镇的餐饮、手工艺品等消费均有显著增长,共接待游客29.84万人次,带动经济消费达665.5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00个。
民生为先
群众看病教育有保障
位于市区人民南路66号的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在串场河西侧,是市政府投资20多亿元,按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的大型现代化公立医院。目前,该院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急救于一体,有床位2000多张。
“自从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立南院区,专家在北院南院轮流坐诊,在盐南生活的人,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再跑到老市区,就近就能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真的太好了。”2月24日,在病房休息的市民张爷爷说,随着城市的扩展,到盐南工作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市委、市政府想群众所想,增设不少医疗场所,方便了群众看病。
办人民放心的医疗,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市卫生部门一直追求的目标。2024年,我市县级三级综合医院覆盖率达78%,新增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1个,全市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达国家推荐标准数144个、覆盖率88%,建成省社区医院102家、覆盖率62%,列全省第一。
“一老一幼”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关乎百姓福祉。
2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串场河畔的盐城康年颐养院,看到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盐城康年颐养院是一家专业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养老、养生、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的机构,包括康年楼和颐养楼,总床位618张,涵盖残疾人床位、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2021年11月29日,该院入选江苏省第一批五级养老机构名单。
“元宵节,我们专门设计了‘眼疾手快’‘抢彩条’等互动游戏环节,老人们都积极参与。”今年是护理员李女士来养老中心的第三个年头,朝夕相处,她和这里的老人早就亲如一家。
在这里生活的94岁王奶奶说:“刚来的时候不习惯,后来发现这里很舒适,就舍不得走了。”
我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盐城市“‘盐年益寿’幸福养老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养老服务中心10个、幸福助餐小院100个、长者幸福食堂100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00个、家庭照护床位1000张,为1万名75至79周岁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位于串场河畔、鹿鸣路南侧的盐城市串场河小学,按12轨小学规模建设,校园用地面积约57亩,总建筑面积39099平方米,绿地率逾三成,拥有250平方米运动场、三栋四层教学楼、一栋三层体育馆,配置一栋四层实验科技楼、一栋四层行政图书楼和一栋五层艺术楼(底层为儿童剧院)。目前,盐城市串场河小学已经成为一所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浓厚的一流小学。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市在提升教育质量上不遗余力。
2024年以来,我市实施教育重点工程项目66个,全部按序时进度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市九校二期、新建六合路学校按期投入使用,盐实高二期工程、经贸职业学校二、三期工程等市直学校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城市更新
老小区“面子”“里子”双提升
“住了20多年的老小区大变样,现在清爽又方便,我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幸福了。”2月26日,家住盐南高新区大兴北小区的王奶奶高兴地说。
位于串场河畔的大兴北小区建于1993年,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由于建成时间久远、配套设施老化严重,居民生活多有不便。2023年,盐南高新区周密部署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粉刷一新的楼栋、崭新宽敞的道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歇脚,享受惬意时光……通过此次改造,让老旧小区实现“面子”“里子”双提升,群众期盼变成幸福日常。
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我市农房改善18993户,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6996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04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404个。200个老旧小区、480个零散居住区市场化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加装电梯、屋面修缮、内外墙出新、绿化提升等措施,切实让群众“住得好”,让城市更宜居,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
2月26日,站在鹿鸣桥下,一眼望去,串场河静静地流着,波光粼粼,水面没有一丝的杂草,远处的几只野鸭缓缓游过,激起阵阵涟漪,优美的环境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休闲观赏。市民李志高退休多年,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散步,而串场河的变化,他自然看在眼里。
李志高感慨地说:“串场河两岸的景观带,不仅有健身步道、亲水平台和广场,而且配套建筑还包括咖啡吧、书吧、公厕等,同时融入相关的盐城历史文化元素,真正建成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文兴’的生态景观带。”
建设像串场河这样的生态河道在我市并非个例。据统计,全市累计建成幸福河湖397条、总长1700公里,创建数量全省领先;打造河长制主题公园85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2个、入选省水利遗产名录8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更靓水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