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琰 杨扬
一年一会,盛筵有期;凤梧相逢,价值连“城”。12月15日,江苏·盐城2024沿海人才发展大会如约而至。此前,这样的人才盛会已连续举办13年,成为盐城引凤来栖、引凤长栖、引凤群栖的“金字招牌”。
一座城点燃一个梦,一个梦凝聚八方“才”。当天,11位两院院士、15位外籍院士、36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内外130多所高校院所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襄盛会、共话发展同创未来。“风云起乃期猛士,鼙鼓动而思良将。”会上,市委书记周斌向海内外人才发出:在盐城,追光乘风共享机遇,有滋有味共见美好,创业安居共赢未来的“招贤令”。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更多“千里马”将在盐城竞相奔腾,汇聚成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厚植创新创业的沃土
共享“无限风光” 挖掘“绿色宝藏”
搭台筑巢聚英才,产才融合助发展。新能源发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近70%,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省近1/2、全国1/7……如今,盐城沿海沉寂千年的“无限风光”,正蝶变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宝藏”。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也是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
“盐城市紧抓机遇,将光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校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杨德仁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才,在盐城这片热土上扎根深耕,为全国光伏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为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浩瀚的黄海,冲刷出壮美的湿地盛景,孕育着一座城市强劲的发展前景。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圣感慨道:“无论从能源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的角度,家乡的发展都迈上了新台阶。”这位长期致力于电力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盐城游子表示,未来仍将积极为家乡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天蓝地绿,迎“风”沐“光”,盐城大有可为。围绕“风光氢储碳海农”七大主题,大会通过举办“产业+高校+院所+学会”系列交流对接活动,助力产业链能级提升,共同绘就盐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为人才找到用武之地,是学会和盐城今后可以深化合作的重要方向。”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梁媛认为,盐城“风光氢储碳海农”七大主题发展方向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专业覆盖高度契合,双方应在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双向奔赴”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盐城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我们学校正好是叫海洋大学,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和融合之处。”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江华希望能让这份“缘分”延续下去,加强合作共赢,实现携手并进。为努力精准引进海洋领域人才、赋能蓝色经济发展,全国首个由第三方机构研究推出的《盐城海洋经济人才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在会上正式发布。该书从“海洋经济强市的加速之道”“盐城海洋经济人才区域发展经验”“国内外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他山之石”“盐城海洋经济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等方面,为推动盐城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找准人才路径。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和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与国内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一批高能级科创载体实现了推动共建,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科技交流等互促协作不断加强。活动现场成功举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西伏河概念验证中心的揭牌仪式。
涵养造就人才的福地
聚焦“创新链” 布局“人才链”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好改革“重要法宝”,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加快推动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努力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这些年我们在广东工作,作为走出去的盐城人,我们时刻关注盐城。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真心感到自豪,也祝福盐城未来越来越好。”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对家乡的这份“殷殷期盼”正在一一成为现实:当天,我市新添3家“人才服务合伙人”。盐城市人才集团与江苏省人才集团、湖北省人才集团、广州市人才集团分别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我市人才工作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拓展更大施展空间,加快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持续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引擎”。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我市始终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深化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不断延展全球创新网络“朋友圈”。中德(盐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中新(盐城)石墨烯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高层次人才载体战略合作协议……一份份“含金量十足的合约”在大会现场陆续签订,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更多全球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盐城主打新能源产业,这也是目前全世界人才比较聚集的一个产业。”作为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终身教授、德中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的郭余宝希望,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未来能与盐城有更多的深度合作。
瞄准“需求侧”、优化“供给侧”,市委、市政府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顶尖人才攀峰、领军人才集聚、卓越工程师支撑“三大计划”,对引领盐城产业发展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有力资助;对围绕“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引进的突破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团队)给予重奖。目前,我市建有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21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77家,院士工作站7家;与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成立校企联盟2100个,去年促成300个亿元以上优质科创项目落户;累计引进两院院士87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33名。活动现场,我市还专门为新引进人才代表发放资助。
群英荟萃,俊采星驰。眼下,盐城已成为各类人才大展身手、大有可为、大展宏图的“创新热土”和“创业福地”。
安心安居安业的家园
青年“站C位” 人才“当主角”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事业研究室主任邢伟认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国家所需、青年所愿、社会所盼,要紧扣青年就业、居住、教育等核心需求,推动青年和城市“双向奔赴”。
“择一城享一生”,是青年人才心中最美好的期许。“对来盐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3年内每月给予最高3000元的生活补贴,5年内每月给予最高1500元的租房补贴,在盐购房的给予最高40万元补贴,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放宽至4倍……”盐城始终对青年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深化实施名校优生“汇盐”、万名学子“聚盐”、驻盐学子“留盐”三大行动,建成4.2万套高品质公寓的人才社区,近三年累计吸引14.64万青年人才“站C位”“当主角”。青年人才这一“关键变量”正成为盐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从就业创业、衣食住行,到成家立业;从子女教育、父母就医,再到安居乐业……如今,盐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引才、留才、用才力度,给予人才最大诚意,帮助青年人才融入城市、发展成才。南京师范大学学工处副处长王海康表示,盐城人才政策不仅对毕业生十分友好,而且鼓励大学生来盐见习实习,全程提供食宿、交通等相应保障,让每位青年人才都能在盐城奋斗有志、创业无忧。
倾力引才,更要倾情留才。会上,《盐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我市围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目标,以“青年选择 盐城值得”的建设理念,实施青春引才聚能行动、青春创业助力行动等八项行动,聚焦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在盐生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满足青年多元化成长发展需求,促进青年人才和城市发展双向奔赴。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来盐3年,每年都有成长有收获,不骄不躁继续努力,感恩,奋进!”12月15日,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青年人才张卓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获得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证书的喜悦……本次大会还专门举行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仪式,通过创新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行动”,在全市范围内选拔支持50名具有较强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给予资助、强化培养,让青年科技人才在盐城发展有机会、创新有舞台。
“不断延展‘朋友圈’、涵养‘温馨感’、造浓‘归属感’,处处生机勃勃的盐城,绽放着激情动力、涌动着创新热潮、蕴藏着无限可能。”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耀说,这座与年轻人携手共进的“青年之城”,必将吸引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学子在内的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奔赴盐城、扎根盐城、建设盐城,共享时代浪潮中的“盐城机遇”。
青春留盐逐梦想,此心安处是吾乡。既有“面包牛奶”,也有“诗和远方”,厚德盐城、生态盐城,已成为广大人才奋斗拼搏的“起锚地”、长居久安的“目的地”。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今天的盐城,正意气风发奋力开辟‘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广阔前景,真诚期待与各路英才、更多朋友相约盐城,共赏湿地之美,共享战略之机,共谋发展之策。”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表示,盐城将始终秉持改革开放的胸襟气度、绿色低碳的发展追求,与四海英才携手并进、聚力前行,谱写更加绚丽、精彩的事业华章。
眺望前行的路,在这座追“光”乘“风”、有“滋”有“味”、创“业”安“居”的“国际湿地、沿海绿城”,人才与盐城正在双向奔赴、互促成长,共享、共见、共赢灿烂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