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国 周广杰 姜宇亭
作为盐城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盐城高新区聚焦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积极构建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服务体系,厚植人才沃土,激活创造潜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构筑人才发展平台,建好聚才用才阵地
将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作为推进人才引培留用的突破口,全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围绕“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目标,建设占地208亩的创新中心,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先后建成高通量产研院、盐城超算中心、上硅所新能源中心等研发机构12家,推动中国科学院范东睿团队、上硅所温兆银团队等10余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在高新区扎根。建设高水平企业矩阵。坚持让创新型企业在人才引培中站C位,大力推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建成省级“三站三中心”53家,培育国家高企176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企占比近60%,三年来累计吸引240余名高层次人才到相关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完善揭榜挂帅引才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资源向企业汇聚,汉印机电、神鹤科技等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曾一平教授、四川大学陈晓梅博士的产学研合作已取得多项知识产权。建设高层次培养基地。立足产业发展、企业创新需求,依托盐城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盐龙湖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集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先后建成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等8个创新实验室和1个外国专家工作室,引入532名研究生在园区学习和工作,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互嵌融合,为园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零距离”支持。
注重人才成长赋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把支持人才施展才华作为助力人才成长的关键,放大黄海明珠、都智汇等政策叠加效应,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依托国家高新区良好平台优势,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和创业基金扶持,精心打造盐龙湖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构筑人才引进“强磁场”,五年来已成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38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进行角逐,科贤未来、埃欧络机器人、聆世科技等40余个优质项目已落地孵化。建成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盐城分中心、氪空间“盐城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创业、企业创新提供精准化服务,推动一批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加速导入高新区,累计引入创新成果120余项、集聚创业团队30余个。鼓励人才能力提升。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支撑计划,加强与盐城技师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产业人才“专项培训+精准培养”行动,鼓励支持各类人才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东九重工、京泉华等企业成为盐工、西电等省内外专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加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使用,在专业(技能)培训、课题申报、学历提升等方面给予配套奖励,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参与各类人才评定,近年来已兑现奖励超千万元,吕海峰等54人获评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加大人才项目支持。充分发挥平台和政策的叠加效应,深度对接中科大、川大、西电等高校院所和北京、上海、深圳等人才资源聚集地,加大各类人才项目的引进,2023年以来共获批省级以上人才项目31个,争取人才项目补贴3000余万元,成功吸引了包括乌克兰院士安德烈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落户高新区,有效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和企业的引才聚才动力。
强化人才发展保障,营造爱盐留盐氛围
牢固树立“创新引领、人才强区”发展战略,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服务保障机制,助力产才“双向奔赴”。健全人才工作体系。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资源整合和系统谋划,设立500万元的人才引培专项资金,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积极拓宽引才通道,创新在园区建立“无级别、无编制、无预算”的创新创业联合体,打破人才引进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直通平台”,推动节日慰问和工作联系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增强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优化人才服务水平。注重把人才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人才服务窗口,为各类人才申领补贴、政策咨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策、跟踪服务”,积极帮助解决户籍迁移、就医看病、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相关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高起点打造汇文人才社区、盐龙湖人才会客厅等人才服务载体,加快推进创享街区和中央商务区建设,为各类人才工作生活提供舒适、便捷的配套服务。加强人才联谊交流。依托人才社区、社群等资源,完善“组织+社团”模式,积极搭建联谊交友平台,先后举办学习座谈、座谈联谊、交友运动等活动50余场次,让各类人才在高新区找到“家”的感觉。深化与区直相关部门合作,开设青年读书沙龙、“七点半”夜校等活动,向人才提供多样化、生动化、特色化课程,丰富精神文化供给。坚持从解决人才现实需求出发,定期举办青年人才看房、购车、团购等活动,切实增强各类人才在高新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