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旅
2024年12月04日

文化“入圈”文物“出圈”

“盐博+”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盐城市博物馆外景

《捣练图》原图

绒花

盐渍画

《捣练图》真人复原图

□陈霄 记者 赵亮

作为文物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盐博持续以优质的展览内容、多元的展陈方式,不断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从而让历史“活”起来,进一步激发公众对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近日,《草原华裳——蒙古族服饰的魅力传承》在盐博特展厅展出,该展选取蒙古族特色服装、头饰及生活娱乐器具等展品,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廊,深入探索内蒙古地区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服饰为媒,让公众感受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而临展厅的《辉光流韵 镜鉴万象——古代铜镜文化交流展》则让公众领略不同历史时期铜镜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感受镜面辉光映照下的文明历程。“盐博的古画复原视频,在汉服圈非常受欢迎。”盐城诸夏汉服社成员洑子敬在参观铜镜展时说,“这里通过对古画、古物、古籍里的汉服妆造复原,为汉服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盐纹画、铜镜拓印、非遗蓝染、掐丝珐琅、绒花发簪……每到周末,盐博社教中心都会推出文化性浓、趣味性足、互动性强的社教活动,不断缩短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活动中,不少亲子家庭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专注创作的瞬间,将博物馆手作体验的精彩瞬间传递至朋友圈与短视频平台。这种参与感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家庭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文化传承也因此实现了“出圈”。

落日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楼台间,渲染出一片瑰丽色彩,烟火气是人间最真实的繁华。盐博巧借东风,利用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策划“出片”场景,增强体验感,让“盐博落日晚霞”等独特风光被“看见”。“夕阳西落时,拍摄盐博的塔楼,非常‘出片’。”盐博企划部工作人员张博文说,“每到黄昏,游客都会拿着手机或相机,在此捕捉‘橙光暮色’的盐博美景,所以我们三楼咖啡馆也是‘网红’打卡点。”这些“出片”画面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总阅读量达812.2万。

换衣服、上妆、做发型,市民彭女士期待着从一名大学生变身为“大唐公主”。她前往盐博的历史展厅,完成了一次穿越之旅。作为00后,她和身边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汉服,常与同学一起参加汉服主题活动。“来盐博不能带走一片云彩,但能带走几百张照片。”彭女士笑着说。

汉服旅拍火热出圈,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战国袍、马面裙、褙子、百褶裙……公众纷纷穿上自己喜爱的“时髦单品”来盐博打卡,精致华美的服饰与盐博古色古香的建筑相得益彰。此外,盐博还组织汉服变装、汉服讲解、文化雅集等互动体验,让汉服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活动还吸引了驻盐高校留学生以及外籍友人参与,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盐博将继续秉承“博物馆+”理念,捕捉妙不可“盐”的美好,推动传统文化“出圈”,让更多人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时代魅力。

盐城市博物馆 供图

燕舞文创亮相中韩经贸交流会 顾正山摄影画册首发式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