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亚娟
延绵不绝的黄海滩涂与浩瀚无垠的蓝色海洋,在盐城交相辉映。这一片神奇生长的土地,蕴藏着储量巨大、分布广泛的“风光”资源。
风光名城、绿能之都。盐城是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这里,是江苏打造“海上三峡”的主战场,集聚“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正积极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零碳产业园建设路径,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双碳”行动力的重要窗口。
追风不止,逐光前行。盐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双碳”工作总体部署,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能源脱碳逐“绿”而行
在盐城国能大丰H5#海上风电场,三排白色风机巍然矗立。这是全国首个由地级市国企开发建设的海上风电场。长90米的叶片每转一圈,每台风机就能发10度电。今年以来,32台6.45MW的风力发电机组共发电5.45亿度,点亮万家灯火。
2021年,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丰沛的海风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一度度绿电。三年来,年平均发电量6.1亿千瓦时,年发电收入约5.18亿元,每年可减少消耗标准煤约17万吨,减少排放有害气体约47万吨、烟尘约1.7万吨。
在盐城,绿色正成为城市最动人的色彩。截至10月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83万千瓦,同比增长16.7%;1至10月份新能源发电2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占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4%,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超六成。
能源逐“绿”而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留清洁底色。推进市场化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率先探索规划建设海上综合“能源岛”、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能源基地……盐城坚持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迎风沐光,是盐城深耕绿色能源的生动写照。去年,盐城新能源产业入选江苏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试点。今年,盐城牵头申报的盐常宿淮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群主”,盐城底气何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光伏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中,盐城位列全国第一,同时综合产能同样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去年产值超千亿元。
能源脱碳,转型升级正当时。盐城始终坚持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原始创新,培育绿色制造企业标杆,着力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提升整体用能效率。
零碳示范先行先试
零碳先行,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场绿色革命的实践序曲。当前,盐城正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滨海港工业园区开展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建设,探索绿色低碳智慧理念在实践中的模式创新与技术验证。
绿电物理可溯源,是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打出的一张“王牌”。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吴慧露介绍,园区探索“绿电+氢能”发展模式,以可再生能源消纳为核心竞争力,以认证国际化为目标,致力打造国际合作产业项目承载区、绿电绿证交易先行区和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示范区。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射阳港零碳产业园重点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全力打造全时段绿电供需平衡的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样板。全国首个园区级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在这里成立。1至10月份,全市绿电交易同比增长2.8倍。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立足港区优势,正挖掘“绿电+冷能”的资源禀赋,建设盐城首个220千伏全绿电变电站,国内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即将建成使用,积极培育液空储能、冷能空分、冷能发电、冻干食品、冰雪休闲等产业,推进“东数海算”“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建设。
建设零碳产业园的核心要点是实施绿色能源替代。盐城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推进绿色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构建“园区内循环、企业自循环、多余电上网”的绿电应用体系。眼下,3家零碳产业园均完成首期绿电专线及变电站间隔改造,实现核心区绿电专线接入。
立足绿电资源优势,盐城做好“走出去”“引进来”两篇文章,推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绿色项目优先落户零碳产业园,打造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高地。
总投资24.3亿元的岚泽绿色甲醇项目、总投资13.7亿元的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一期)示范项目是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重点招引项目。其中,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一期)示范项目建成后,年制绿氢约2000吨,可为金光博汇、联鑫钢铁等企业提供绿氢,助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掌握标准就是掌握话语权。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深化与国际认证、咨询机构合作,打造碳谷管理中心,开展智造中心碳排放核查认证、园区级电力碳排放因子研究。射阳启动零碳产业园标准体系国际认证联盟建设,共同构建可借鉴、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足迹核算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
共享绿色幸福生活
大美湿地,生态盐城。手握“天蓝地绿”生态底牌的盐城,正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打造绿色宜居之城,坚持生态惠民,让民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条河的治理,能带来怎样的生态效应?
11月20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系列宣讲活动上,盐城青年理论宣讲员王琰讲起了盐城母亲河——蟒蛇河“三变”的故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蟒蛇河沿岸百姓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人多地少沙岗旱,粮食亩产几百斤,一月口粮不够吃,总有几天喝凉水。那时候,蟒蛇河清澈见底,沿河百姓却吃不饱饭。
改革开放后,沿河百姓钱袋子鼓起,一系列环境污染却随之而来。河道塌坡、底泥淤积、污水直排……蟒蛇河成了人们口中的“毒水”。再后来,当地花大力气整治修复,蟒蛇河重回“绿水”。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政府以河串景,沿河建起水上文化生态廊道,游客慕名而来,蟒蛇河成了滋养一方的“福水”。
蟒蛇河的“三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盐城的生动实践。
能源、生产、生态的绿色底色愈发鲜亮,人民生活也更加宜居宜业。眼下,盐城正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今年1至10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5.6%,江苏第一。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盐城人的幸福更加具象可感。一组数据显示,盐城新增绿地310公顷,改造提升绿地305公顷,建设绿道64.4公里、林荫路27条,建成口袋公园144个。
零碳社区、零碳长廊、零碳公园、零碳公交、零碳市政……诸多场景在盐城落地应用,零碳理念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走进射阳港零碳社区,零碳生活有了生动模样。服务中心的光伏幕墙可以实现年发绿电11万度,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每天产生绿电2700度、可容纳7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零碳巴士在社区穿梭,居民自觉践行零碳行为公约,绿色积分可兑换日常用品。
“碳”路先锋,未来可期。盐城正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笔,饱蘸敢为争先的胆略气魄,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大笔绘就绿色低碳发展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