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政风
2024年12月02日

润德家风继世长

□建轩

地方上的老辈人都知道,建湖县上冈镇北永丰村七里庵陈家的人很会读书,并且有学以致用的传统。比如,三江师范学堂教务长、光绪版《盐城县志》总纂陈玉澍,1904年的留德的陈宗达,1917年北大毕业的古典文学家陈中凡,20世纪二十年代留法的陈钟浩教授,20世纪四十年代留学丹麦的微生物学家陈廷祚,皆是陈家后人。

其中的陈玉澍,一生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为楷模,以不受一自辱之钱、不作一近耻之事为修身理想,并身体力行,成为家族的典范。陈玉澍的侄儿陈中凡在自述中写道,10岁至15岁跟随叔父读书,受他的影响至深。在陈中凡弟子追忆老师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这位不畏权势、不慕荣利的叔父。陈廷祚在回忆中多次提到,留学德国的大伯父陈宗达,让一个乡间少年有了看世界的愿望。

陈玉澍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讲学,曾任建阳镇马厂的后乐堂、盐城尚志书院等主讲,教给学生道德文章与书生气节,地方名士庞友兰、姚冠湖,清末官派日本留学生刘启晴、夏嵩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学术成就主要有《毛诗异文笺》《尔雅释例》《后乐堂集》等。

陈玉澍主张维新变法,他上书痛陈时弊,提出对策,并写下许多慷慨悲愤的爱国诗,呼吁国人振作精神,奋发自强。抗战时期,剧作家阿英将陈玉澍列入《盐阜民族英雄传》。学者戴文葆曾这样评价陈玉澍:就主流思想来说,玉澍算得上是严复、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的同道……在清光绪年间,主要在戊戌以前,他确实是江淮地区的先进人物。陈玉澍去世后葬在老家七里庵,他的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中凡先生是古典文学家,一生以读书、教书、著书这“三书”为乐。陈先生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任教,并长期担任文学院主任,陈中凡秉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办学思维,开创民主自由的校园风气,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北京女高师研究》一书有章节介绍陈中凡对女高师的影响,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记有:本方向由陈中凡、詹安泰等老一辈学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南京大学时,陈中凡与胡小石、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他在南大开设昆曲课。相关史料记载:在南京大学戏剧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上,陈中凡和他的弟子们功不可没。

教书为乐的陈先生桃李满天下,成名者很多。庐隐、石评梅、程俊英、苏雪林、詹安泰等都是他的学生。台湾作家苏雪林说过:吾师于林等关爱之情,有逾慈父。著书为乐的陈中凡学术成就颇高,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韵文通论》,皆是相关领域的开山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创立。

《清晖山馆友声集》是一本收录陈中凡与梁启超、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书信往来的集子。这其中,陈中凡与陈独秀的友谊是值得一提的美谈,也可见他的尊师之道。陈独秀去世后,陈中凡写悼念文章《陈独秀先生印象记》,对老师的一生作了知己之评。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家风正,国风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好家风的传承者。

举办城乡居保业务培训班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