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4年11月04日

新四军一进陈家港,打响盐阜区对敌局部反攻第一仗

孙新华(左)讲解新四军一进陈家港的战斗故事。记者 单丹 摄

□本报记者 王青菁 王继芳 刘波 现代快报记者 姜振军

“乌云掩疏星,夜潮怒号鬼神惊。滨海林立敌碉堡,阴森。渴望亲人新四军。远程急行军,瓮中捉得鬼子兵。红旗飘扬陈家港,威凛。食盐千垛分人民。”

10月24日上午,联合采访组一行来到响水县陈家港烈士陵园采访。在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下,义务讲解员孙新华正在深情朗诵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的《南乡子·解放陈家港》。

孙新华,陈家港镇港北社区居民、退役军人,响水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退休后,他成为陈家港烈士陵园的一名义务讲解员。孙新华说:“这首词是张爱萍将军于1944年7月10日,在新四军一进陈家港,打胜盐阜区对敌局部反攻第一仗后写的,既是历史的诗篇,又是陈家港战斗的真实写照。”

说起新四军一进陈家港,孙新华了然于胸。他介绍,作为淮盐重镇陈家港,位于灌河湾南岸,离入海口约7.5公里。灌河河面宽阔,成为一道天然防线。向东是一条漫长的海堤,向西约30公里便到响水口,是一个辽阔的平原;向南是灌东到新滩的连片盐滩。由于陈家港交通方便,地势险要,可攻可守,这就决定了它在军事上是苏北的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日军对陈家港早有图谋,在1939年3月1日凌晨,日军第5师团步兵第21联队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4舰队、陆军航空队第7飞行战队的掩护下,从灌河口强行登陆陈家港,日军沿灌河占领响水口,杀害抗日军民近千人,大肆掠夺陈家港的盐、棉等资源。”

“日军在陈家港登陆后,残酷地榨取盐民的血汗,盐民生活艰难困苦,每家每月只能领两斗高粱,百姓不够吃,得去采集盐蒿子充饥度日。日伪军的暴行给陈家港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眼看食盐堆积如山、盐垛连绵,盐民却被剥夺了吃盐的权利,当时流传的‘日伪匪霸盐垣商,压迫剥削似虎狼。灶民一年苦到头,饥寒交迫卖儿郎’的民谣,就是当时陈家港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讲述到日军的凶残与贪婪,孙新华十分气愤。日寇与伪军相互勾结,控制当地海盐资源、盐税收入和海上交通,在各盐圩修筑炮楼,安设据点,控制陈家港以东5公里处的大源盐场和15公里处的庆日新盐场。

“为了解放陈家港地区,夺取淮盐,切断日伪的盐税收入,1944年4月,新四军第3师决定攻占陈家港。”孙新华说,“新四军一进陈家港,打响盐阜区对敌局部反攻第一仗。张爱萍命令第22团和旅特务营担任主攻,第24团攻占庆日新盐场,第7旅第19团攻占大源盐场。涟东、阜宁独立团埋伏在陈家港以西,担任打援任务。5月2日晚,张爱萍向参战部队作了动员,指战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打好对敌局部反攻这一仗。夜里,各参战部队冒着滂沱大雨,踏着泥泞的道路,迅速地进入各自战斗位置,将陈家港包围起来。”

讲起新四军在陈家港的战斗故事,孙新华十分投入。他说,第二天凌晨,三颗红色信号弹射向天空,各参战部队同时向敌人发起了攻击。第22团从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旅特务营和第22团特务连从西南、东南方向,四面向敌人围攻;第8旅特务营和滨海县总队分别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展开攻击。战斗中,第3营奋勇队队长高世龙率领30多名队员,突破敌人的火力网,毙伤敌人十多名,打开了大部队前进的通道。第8连一排排长王世德带领全排战士率先攻入陈家港,在第8旅特务营的配合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相继夺取了水电厂等制高点,将敌人压缩到红瓦房一带。至下午2时许,敌人抵挡不住,弃据点向海边逃窜。驻10排头圩的伪税警第7大队第2中队,被新四军四面包围,伪中队长杨景科在新四军的军事压力和政策感召下,最后无奈率部投降。盐圩子的7个伪军据点被全部攻克。

新四军一进陈家港的战斗,俘虏伪军第4大队队长王寿昌、第7大队队长郭克勤等以下官兵435人,缴获迫击炮3门,掷弹筒3门,轻机枪4挺,长短枪416支,弹药3.7万余发,无线电台两架,食盐48万担,其他战利品极多。这次战斗,新四军仅牺牲1人,负伤12人。张爱萍为此即兴写下《南乡子·解放陈家港》。

“陈家港驻了新四军,当地民众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涌向陈家港。群众将一座座日伪碉堡拆毁,把日伪劫掠来的财物,挨个码放在车子上,然后成群结队地送到抗日根据地。”孙新华说。讲完新四军一进陈家港的战斗故事,已是中午。陈家港烈士陵园茂密的松树林里,白色纪念塔在阳光下分外醒目,记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面向纪念塔,向英雄们致敬。

市领导督查推进农业项目 援疆义诊送健康 服务群众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