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4年10月29日

盐城

守护大美湿地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报讯 (记者 陈婷)作为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备受世界瞩目。近年来,盐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不断创新生态修复方式,探索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

在东台市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区,野生麋鹿成群结队,候鸟展翅翱翔,为湿地带来勃勃生机。该项目是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子项目,综合采用“湿地水文水系修复+湿地微地形修复+湿地植被修复+鸟类栖息地修复+互花米草防治”措施,修复鸟类栖息湿地生境。

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包括射阳和东台川水湾两个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子项目,总投资4.31亿元,2021年10月成功列入国家“盘子”,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两个子项目共完成海域生态修复面积1550公顷,保护修复海岸线长度22.9千米,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高。

近年来,盐城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进行湿地修复,并在全国率先将“NbS”写入党代会报告;颁布《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功实施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区生态修复等项目,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互花米草是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入侵植物,是沿海地区面临的共同威胁。作为全国互花米草治理的主战场,2023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7.6万亩,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互花米草入侵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巩固。同时,科学规划并精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引种本土植物、营造动物栖息地、构建生态廊道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梁垛河口、方塘河口等地湿地生态逐步恢复。

沿海造林,盐碱荒滩变绿洲。盐城拥有683万亩滩涂,占全省盐碱地的70%,高存活率、低成本的盐碱地林木种植,对盐城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及植物固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盐城积极探索挖掘沿海地区造林潜力,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建设盐碱地造林工程。2024年,全市盐碱地造林面积1000亩。

持之以恒的守护与改善,激发出盐城湿地的更强活力。2023年,全市湿地保护率为49.4%,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3.9%。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全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142种,全市有记录的鸟类达442种、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

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强化互花米草治理,开展沿海地区植树造林等多措并举,推动实现市域范围内海湾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整体改善,“十四五”以来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东台条子泥、大丰川东港先后创成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全市美丽海湾创建工作全国领先、全省第一。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群众信访举报受理方式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