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江汉超
眼下,正是冬桃上市时节,陈仁庆家的冬桃又大又甜,吸引了不少老顾客回购。
这是他家今年上市的最后一季水果,此前的阳光玫瑰、火龙果已接近尾声,再之前的草莓,更是陈仁庆种植多年的主打品种。
在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陈仁庆夫妻俩经营一家家庭农场,已长了15年“棚子”,从开始时6.4米宽的单层小拱棚,到现在10米宽的多层连体大棚,设施在不断更新;面积也在逐渐扩大,从开始的9亩,到现在的30多亩。
收入也水涨船高。“效益好的时候,一年能挣30多万元。”陈仁庆说,这些年赚的钱几乎都滚动投入到地里。但设施农业投入大,光靠自己,做不到这么大规模,一路相伴的,是农行贷款的支持。
“最早时拿4万元贷款,现在贷到30万元了。”和农行打交道多年,陈仁庆接触最多感受最深的农贷,除了利息比早期降了近一半,办理手续也更简便,过去要找人担保,现在夫妻俩签字就能拿到款。
陈仁庆所在的新民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村”。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介绍,村里规模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500亩,品种也由当初的草莓扩展至葡萄、火龙果、猕猴桃等,村民生活有了很大变化。
“过去,新民是个穷村,多数村民家无余粮,手无存款,只能靠打零工贴补家用。现在,种植户平均年收入达20万元。这些都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支持,解决了村民和合作社的资金难题。”董兆付说。
“早在新民村起步之初,我们就到村里考察,落实‘一项目一方案一投权’政策,对新民村大棚种植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农行盐都支行行长刘必亮说,他们提供了惠农e贷、农户建档、苏担通、粮农e贷等多种产品,无论村民有无资产都可获取信用支持,利率低、审批效率快,得到村民认可。他们还根据调查将新民村符合条件的50多户村民纳入“白名单”,已有27户村民获得授信,信贷金额1200万元。
盐城是农业大市,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占比高达20%,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近年来,盐城涉农小微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涌现,涉农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然而,“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像陈仁庆这样的新型农业主体。
农行盐城分行行长汪洋说,针对盐城农业产业特点以及农户痛点,该行明确了“依托产业、突出重点、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农户贷款业务发展思路,结合全市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动农户贷款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为重点项目目标客户群体量身定制差异化、特色化、综合性的整体信贷服务方案。今年上半年,该行围绕大米、水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一县一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
汪洋表示,作为一家“农”字头的国有大行,农行盐城分行始终扛起服务“三农”责任担当,不断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该行农户贷款余额已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全省农行中第三个超百亿元分行,增幅位居全省农行之首,贷款客户数量增幅也位居全省农行前列。未来,他们将继续为做大做强盐城农业贡献更多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