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4年10月22日

“这样的经历很珍贵!”

中德农业周与会外宾走进盐城湿地感受盎然生机

□记者 殷俊杰

“这份礼物很温暖,这样的经历很珍贵!”10月21日下午,结束当天参观行程后,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国务秘书西尔维娅·本德尔向众人挥手告别,并将一条印有丹顶鹤图案的红色围巾仔细收好。她说,要把手中的“图”和眼前的“景”一同带回德国,让更多人看到盐城在绿色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中德农业合作十年,共筑可持续未来。当天上午,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在盐城正式启幕,众多专家、学者、商协会、企业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多方位多层次交流。作为本届中德农业周的重要活动之一,部分与会外宾走进盐城湿地参观考察,亲身领略这片农业沃土上的盎然生机。

一场小雨过后,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翠绿尽显。漫步在林间小道,啾啾鸟鸣声不绝于耳。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海岸湿地保护区之一,也是众多珍稀鸟类的家园。

穿过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几只灵动洁白的身影跃入众人视线。身姿灵动、优雅高贵,正是如今黄海湿地的“国际网红”丹顶鹤。

“看,是‘加利福尼亚’!”“太美了!”“可以帮我和它们合影吗?”……匆匆抓拍了几张照片,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官员斯文尼亚·福尔曼便将手机递给身边同伴,请他帮忙给自己和丹顶鹤合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的斯文尼亚·福尔曼提前做了功课,丹顶鹤在神话故事里被称为“仙禽”,是健康长寿的象征。

千百年来,丹顶鹤有着许多别称。如果说“东方神鹤”是古人的浪漫想象,那么“湿地之神”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丹顶鹤喜爱洁净开阔的栖息地,对湿地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每年秋冬季节,有近600只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而来,成为盐城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有力体现,也为保护区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沿环形楼梯登上保护区地标建筑“生态眼”的最高处,视野更加开阔。德国驻华大使傅融惊喜地发现,在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涂里,藏着几只褐色“精灵”。

“能同时看到麋鹿和丹顶鹤两个珍稀物种,今天真的很幸运。”傅融感慨,作为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不仅有着时空、天地、生灵的完美邂逅,更是观察地球可持续未来的重要窗口,蕴含着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发展密码”。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多姿多彩的黄海湿地,既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更是盐城对生态环境潜心保护的结果。

从保护区向西不到5分钟车程,有一座潮间带艺术村。这里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为了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大家主动走上陆地发展。昔日雄壮的“渔歌号子”渐渐散去,一曲动人的“驯鹤故事”传唱至今。

37年前,一位名叫徐秀娟的满族姑娘为了寻找飞失的天鹅,滑进了附近沼泽,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自然保护事业。在艺术村锦龙堂美术馆西展厅,小戏《鹤乡美韵》用舞蹈艺术的形式,向每位来访者再次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曲舞毕,现场嘉宾深受感动、掌声如潮。

将自然风貌和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如今的潮间带艺术村,已是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示范点和国际湿地旅游首选目的地,每年吸引近百名国内外艺术名家签约入驻。

在自然艺术中心、茅草屋民宿等处,巴伐利亚州上弗兰肯行政区农村发展办公室主任洛塔尔·塞巴斯蒂安·温克勒看得格外细致。他表示,德国乡村建设历史悠久、设施完善,但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乡村振兴是两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互学互鉴。”

好水孕好茶,芽叶吐芳华。来到艺术村单向空间,热情好客的村民端出了精心准备的菊花茶,邀请远道而来的客人品尝。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黄尖菊花获得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

“中国人认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德国谚语说,‘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品尝了芳香的菊花茶和特色点心,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国际项目双边合作司政策官员格尔茨倾心于这里的独特韵味。他说,中德友谊由来已久,希望双方进一步探索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德农业合作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未来合作前景无限。”一同参观的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推动双方生态、文化等领域交流,擘画生态文明新形态,丰富世界文化百花园。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