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4年10月19日

这是一个农业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这是一次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生动变革。中德农业示范园自2015年在盐城成立以来,推进药肥双减、条田合并等示范项目50余个,培养“双元”新型职业农民3.4万人——

黄海之滨,同心同“德”绘新景

□记者 顾亚娟 邱欣泽 陈兴亚

沃野流金季,丰收正当时。

“轰隆隆,轰隆隆……”10月16日上午10时,在位于盐城市响水县的江苏农垦黄海农场示范区S9#04地块,农机手祖亚军驾驶着一辆德国大型拖拉机,开足马力进行高质量播种作业,“这台科乐收牌拖拉机,来农场已经第十年,但看起来还跟新的差不多。作业效率是普通拖拉机的2到3倍,每亩油耗还低将近30%。”

“农场以前规模种植的只有水稻和小麦。德国专家入驻后,玉米、大豆、油菜等更多作物扎下根来,旱旱轮作模式也得以试验推广。”农场农水中心负责人卜永清说,这一切改变,源自2015年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以下简称“中德农业示范园”)的落户。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德期间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同年10月,中德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决定实施“中德农业现代化种植示范农场”项目。次年,在中德农业部门支持下,中德农业示范园在黄海农场揭牌。

作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间最大的农业种植业合作项目,近十年来中德双方携手共建,坚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应用先进技术,形成论文、专利、指导书籍等科研成果40多项,推进药肥双减、条田合并等示范项目50余个,探索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农业生产模式,推广面积达50万亩,举办“田间日”研讨会等活动20余次,培养“双元”新型职业农民3.4万人。

“洋铁牛”跑进新天地

2015年10月10日,黄海农场迎来一批重量级“海外嘉宾”——德国大型拖拉机、整地机、播种机、收割机。德国农机制造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它们在盐城一亮相,便吸引众多目光。

“即便是极小量的油菜种子,德国精量播种机都能均匀播撒到整亩地里,种子深浅一致,真是让人不得不服。”农机监理潘俊说起这些德国农机,由衷赞叹。

初来乍到时,德国农机也曾遭遇“水土不服”。江淮地区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一度让这些擅长旱作技术的“洋铁牛”陷入困境。潘俊回忆:“它们的大马力在我们的水田里反而成了‘累赘’,有时陷泥里动弹不得。”

面对挑战,中德双方专家迅速行动,举办多轮研讨会,对德国农机进行本土化改造。经过一系列调整和优化,这些农机终于适应江淮地区的农业种植环境。

“与黄海农场的合作,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江淮地区农业生产环境,熟悉中国种植技术、土壤类型及农场情况,这对我们拓展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在中德农业示范园举办的第六届“田间日”活动上,科乐收公司中国区首席营销官西蒙说。

科乐收公司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中国市场,但此前业务重心在中国东北地区。2019年6月,科乐收与黄海农场签署协议,共同探索智能农机及管理软件在中国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合作深化,更多德国农机企业看好中国市场。黄海农场党委书记、中德农业示范园中方主任陈守军介绍,项目一期、二期有9家德国农机企业参与。如今,科乐收、雷肯、豪狮、巴斯夫、拜耳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中心,业务版图不断扩大。

合作还为国内农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此前,农机市场一直是国际厂商‘唱主角’,但近年来国产农机迅速崛起,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维标告诉记者,公司依托中德农业示范园搭建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去年,在行业整体销量下降17%的情况下,公司实现拖拉机销售6074台,同比增长31%,创8年来最好水平。

“同心圆”画出新“丰景”

“由于常年种植水稻、小麦这两种作物,土壤趋向板结,营养成分流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德农业示范园中方副主任尤志中告诉记者,德国专家到来后,这一困境迎来转机。

德国专家与黄海农场携手,共同探索旱作种植的新路径。玉米、大豆、油菜、西兰花等相继试种,稻油、玉麦等轮作模式也纷纷试水。这些新作物不仅丰富农场种植结构,更有效改良土壤。

在中德农业示范园,一个个“金点子”转化成一把把开启农业高质量发展大门的“金钥匙”。

豪狮和雷肯联合整地机与国产卫星平地技术的结合,让水稻旱整机插和旱整旱直播成为现实,产量大幅提升。小麦田里,通过高质量秸秆还田、浅松联合整地与反旋播种技术的融合,试验小麦的亩均产量达到1376斤。

中德双方共同研发的稻麦一次性缓释肥精准侧位深施减肥技术,将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一次性缓释肥技术与德欧精准种肥一体技术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每亩减少肥料10%至15%、节约成本30至40元的目标。

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德农业示范园联合中德两国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实验项目,探究化肥、农药用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德国食品与农业部双边项目处负责人布鲁诺·霍夫施塔特介绍,实验结果表明,减少化肥使用量30%,或减少施药量20%,均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减产影响。

“依托实验项目,我们应用推广相关减施措施。农场每亩稻麦田使用的纯氮肥,从每一季稻麦使用25公斤下降至18公斤。”中德农业示范园试验区队长贺涛说。

双方还联合开展“粮丰工程”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累计实施条田合并等试验示范项目50多个,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4项,为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运行提供强劲科研支撑和技术保障。

“中国农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在药肥双减方面,还是在条田合并方面。”中德农业示范园德方负责人艾列克斯说,“中德两国的农机农艺技术可以相互补充,未来合作空间巨大。”

中德农业示范园的示范效应不断外扩。他们走出黄海农场,前往安徽、河北和内蒙古等地进行试验示范,形成“墙内开花、内外皆香”的生动局面。多年来,示范面积累计达50万亩,惠及众多地区和农民。

眼下,正是黄海农场鲜食玉米采收季节。从机器收割到送进加工生产线,整个过程不超过2小时,一箱箱甜糯的玉米被“锁”鲜发往全国各地。围绕现代农业的探索创新,在中德农业示范园从未止步。

“新农人”筑梦新征程

无论是农作物品种的丰富,还是亩产效益的跃升,乃至直接催生的经济效益增长,中德农业示范园所带来的变革直观而显著。然而,更深层次的影响,则体现在人们观念的革新上。

“德国人对细节的把控,堪称极致。”中德农业示范园种植部部长金小启对2015年发生的“种子包衣”事件记忆犹新。当时,德国专家初至农场,发现包衣不达标后“不依不饶”,直至经过上百次试验与设备更迭,完全达标才肯“罢休”。

德国专家的严谨态度,不只体现在种子包衣这一环节,更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德国收割机的智能化测产功能,不仅能精确划分地块,还能在收割后自动生成产量图表,各地块差异数据化呈现。”金小启感慨,“这在过去,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现在能依据数据精准调整、维护地块,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职业农民的培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农业输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

“‘双元’培训模式与我们传统大学课程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实践性,要在高校和企业两个地点学习,学做交替进行。”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部部长刘天星告诉记者,他曾前往德国接受为期7个月的培训,其中两个月在学校学习,5个月在农场实践。

根据项目发展需要,中德农业示范园还通过开展“私人订制”式培训,打造一支擅长管理、精通培训、熟悉农机、精通农艺的高端农业人才队伍。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及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对黄海农场及周边省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与实践操练,累计培养中德“双元”新型职业农民3.4万人。

10月14日,刘天星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邮件。科乐收公司的西蒙高兴地通知他:“老朋友,下周我们又可以在农场相聚啦!”

10月21日,中国农业农村部与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将在盐城开幕。众多来自德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的新老朋友将齐聚一堂,围绕“中德农业合作十年 共筑可持续未来”主题共商发展大计。

科乐收公司作为德国农机头部企业受邀出席。“我们将与盐城本地优秀农机企业展开深入研讨,期待取得更多合作成果!”西蒙在邮件中表示。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住镇江市省政协委员来盐考察 互利合作 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