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正龙 见习记者 宋琦磊
秋风起,蟹脚痒。在盐都区邵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大闸蟹迎来金秋时节的丰收。“目前,塘口出的重量三两以上母蟹多一点,预计亩产可达150多公斤,现在每天订单在2500多公斤。”邵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志华正在挑选精品螃蟹,被捞入箱的大闸蟹个个青背白肚、体态饱满,不时吐着泡泡、挥舞着双螯。
“养殖技术落后,与市场不接轨,销售渠道不通畅,总量不足。”这是26年前,刚接手30亩蟹塘的邵志华遇上的首要难题。经过不断摸索,2009年,他和当地的5个养殖户成立合作社,开始规模化养殖。“一开始效益不明显,我就到苏南去学习‘小精高’模式,并与专业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合作社开始走精品路线,规模也不断扩大。”
2022年,合作社投入1000余万元进行生态化和智慧化改造,可实时监测蟹塘水质、河蟹生长状态、渔用机械运行等情况。“合作社有了智慧平台,有效降低了养殖损失,还节约了成本。”邵志华告诉记者,今年市场需求量大,普通母蟹的价格要比往年贵三分之一,精品蟹的价格更是翻了一番,三两多的精品蟹每斤卖到200元,又是一个丰收年。
“单打独斗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抱团发展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邵志华把周边养殖户吸纳到合作社,向他们提供精品蟹苗、技术指导、组团销售等帮助,合作社的成员也从当初的6个扩展到110个,合作社蟹塘面积共计达7000多亩,年产大闸蟹875吨左右,年产值达8750多万元。
邵志华很清楚,要想增加养殖效益,“养”和“销”同等重要,他带着自主品牌“蟹王邵记”,创建电商直播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让销路越来越宽,订单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