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2024年09月28日

黄海新区:向“新”而行,以“绿”致远

□陈艳 记者 祁宗华 刘谦

编者按: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强化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动、产业联动、供给联动,“一园一策”深化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黄海新区开放平台能级。

2021年9月,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高标准建设616平方公里黄海新区,黄海新区充分发挥深水良港、土地广阔、多式联运等资源优势,坚持港、产、城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两港、两城、四片区”空间格局,重点发展综合能源、优特钢、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经济、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我们坚信,黄海新区一定会乘着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的东风,在新的起点上吹响冲锋号,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打造绿色业态 共筑零碳未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在“双碳”目标下,黄海新区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对这道必答题,黄海新区先行先试零碳产业园建设,探索构建以数据库、监控网、调度端为核心的智慧能碳管理体系,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实现园区绿色电力全生命周期可信证明与多维全景展示,基于物联设备监测信息,精准掌握碳排放情况,实现碳管理智慧化,以零碳产业园建设之“进”,厚植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之“基”。

“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它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把握的机遇。”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表示,正在构建中的园区碳池将提供更好的碳管理服务,积极助力企业跨越碳壁垒,持续增强地方低碳竞争优势,为盐城在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中抢占有利地位。此外,响水片区极电5GWh储能集成及设备、库纳二期、林源16G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等项目正加速推进。

行走在沿海大堤上,远处10座白色LNG“大胖墩”矗立岸边,格外引人注目,厂区内管廊交错、井然有序。6月30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群全部建设完工,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全面建成。

位于滨海片区的LNG冷能交换中心一期项目是国内首例示范项目,总投资2.5亿元,包括一座供冷量为23MW、年处理200万吨LNG的冷能交换站,建成后将形成冷能梯级利用格局,借此将LNG的潜力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黄海新区丰沛的冷能资源,采用换冷站冷水为智算中心环境制冷,可将智算中心PUE(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降低。新区充分利用“绿电+冷能”这一优势,以LNG(液化天然气)冷能交换中心为枢纽,积极探索打造集冻干果蔬、冷水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旅游、海洋算力等于一体的LNG(液化天然气)冷能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对推进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

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黄海新区滨海片区海上风电产业链生态圈正快速形成。

6月14日,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在盐城上海电气风电滨海基地投运,首台机组同时下线。据了解,滨海片区海上风电资源规划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400万千瓦,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475万千瓦。

新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新型储能则是其中关键的“助推器”。6月20日,由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投资的三峡滨海200MW/400MWh储能电站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成功吸纳并发出“第一度电”;盐城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的国电投滨海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从开工到首次并网仅用111天。为新区稳定绿电供给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储能应用场景的不断开拓,储能电站可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为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注重新质引领 加快向新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黄海新区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体系,努力把黄海新区建设成全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全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今年5月,响水片区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将一批陆上塔筒装船发往玻利维亚等国,为片区海工重件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该公司不断推动创新,建成江苏省(天能)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攻克厚板材卷绕、对接焊缝、滚装运输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连续在3兆瓦至10兆瓦的塔架制造中取得新突破,单桩吨位也从1000吨跃升超2000吨,走出一条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

“作为海洋经济的龙头企业,我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董事长张如前说,“将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确保公司在大型海上风电管装和塔筒制造技术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全力拓展海外出口项目。”

据了解,黄海新区抢抓新材料发展“风口”,大力培育新型材料产业,“聚链成势”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以高性能纤维素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生物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正在成为黄海新区产业生态链进化与价值升级的关键一环。2021年落户于滨海片区的江苏蓝素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家由一群博士成立的公司投产至今仅一年多时间他们的PHA产品规模就做到国内第一,蓝素作为一家掌握PHA大规模制造技术的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PHA制造技术位列国家发改委《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二批),也是我国重点推广的减碳技术之一。

“我们目前产能是5000吨,未来这个产能肯定是不够的。”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推进总投资8.5亿元的二期20000吨产能项目,未来三期50000吨产能在计划中,最终有望形成75000吨产能。该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帮助减排二氧化碳150000余吨。

位于响水片区的荣星制绳承担国家医用钢丝绳标准制定,该公司生产的弹簧绳,可在心血管中以每秒4000转的速度运行传导、进退自如,具有极高的柔韧性,在国内属于领先的水平,为新区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积累充足底气。

江苏高卡轻合金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汽车轻量化安全件,在国内首批通过铝业管理倡议绩效ASI国际标准认证,该公司依托拥有一支有着数十年欧美先进生产经验,掌握着国际先进的高强度高韧性铝合金、汽车安全碰撞保护合金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以其独到的合金化和热处理技术,成为行业新秀。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和电动化需求,我们推动铝型材走向强度更高、质量更轻的领域,高卡产品强度可达到420Mpa,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也达到了世界知名品牌汽车的严苛要求。”江苏高卡人事主管孙建权说道。

首家入驻滨海片区零碳产业园内的中科融能科技公司是一家生产固态电池产品的高科技企业,项目总投资51.39亿元,首批固态电池产品于今年6月份成功下线。

“自运营以来,公司产能正在逐步释放,目前公司已签订大量订单。”中科融能制造一部经理郭华瑞介绍道,公司生产的628Ah固态电池是国内首款大容量固态电池,日历寿命达25年以上,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度电成本降低30%以上,使得生产的电池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在距离滨海港海岸以东45公里的海面中央,一座巨大的白色“城堡”巍然屹立。“陶湾一号”海洋牧场总投资约12亿元,致力打造华东地区优质的海产品供应基地。自投入运行以来,“陶湾一号”不断刷新纪录:农业农村部第八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省唯一一家、盐城首个;江苏首个集海洋养殖、海洋科研、海洋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综合体项目……

突出夯基筑本 着力聚势谋远

随着一批重要产业相继落户投产,加快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对重大产业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黄海新区协同滨海、响水两县及海兴控股集团、盐城港控股集团两大市属国企,充分发挥“五位一体”优势,持续推进黄海新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水环境基础设施工程由海兴控股集团投资建设,是新区重要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位于滨响大道南侧、海乡路西侧,建设包括生活污水厂、工业污水厂、生态缓冲区等,总投资约26200万元。项目先后荣获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星级工地和盐城市建筑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等称号,该项目目前已通过竣工验收,将有效地解决区域污水处理相关问题,显著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服务重大产业项目的能力和水平,为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区内由海兴控股集团投资的金光大道东段、海油南路、S226连接线、渤海大道等重要干道均已建成通车,陆域海域达标排海工程、黄海综合能源站、黄海新区天然气配套工程等产业配套项目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滨海港铁路支线、滨淮高速等重大配套工程扎实推进,滨响大道标头段力争10月上旬具备通车条件,将提升黄海新区的集疏运能力,对促进沿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围绕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黄海新区始终坚持三港联动、陆海统筹,通过载体大建设,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更好承载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壮大规模、提升质态,不断夯实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基础。以打造江苏沿海重要能源港为目标,以港口为龙头,加快建设公铁河海多向开放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滨海港通用码头三期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加紧施工,挖掘机、自卸车等大型设备同时作业,呈现出一派抢工会战的繁忙景象。“码头建成后,不仅能够满足滨海片区以及项目所辐射的周边地区企业海运需求,还将有效引导片区产业布局。”滨海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片区聚焦发展定位,结合资源禀赋,完善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努力用一个个含金量足、成长性好的项目为片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加速。

滨海港区仓储物流项目现场看到,各类运输车辆穿梭不停,起重机不断将建材送至作业面,电焊枪产生的火花飞扬,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与活力。

5月20日,装载着集装箱的“申丰之花”巨轮缓缓驶出响水港区码头,通过海上集装箱航线“盐港穿巴”,驶向浙江龙游港区。这标志着“响水港区—大丰港区—太仓港—龙游港区”集装箱“海河联运”航线正式开通。该航线的开通,不仅完善盐城港集疏运物流体系,也是“陆改水”“散改集”运输业务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今年以来,黄海新区充分发挥海河联运优势,强港口、壮产业、畅物流,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为盐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滨海港区北港池10万吨级航道及防波堤二期、风电专用大件码头、LNG码头二号泊位等重点工程的加快推进;响水港区小蟒牛作业区码头二期工程(1号-5号泊位)的用海申请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暨盐城港响水港区至东非国际航线正式通航……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蓝色空间。黄海新区作为盐城向海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一流的海港条件、完备的集疏运体系、丰富的建设用地和充足的能源资源,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