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丹顶鹤
2024年09月22日

荡漾于斯

□张大勇

喜欢“荡漾”一词,具扁舟、浮萍意象,融自由、旷远况味。有时遐想:家乡盐阜,“荡漾”一词最适合哪一处景致呢?

最初,我想到的是马家荡。

自然就想到萧红的句子,“小风开始荡漾田禾,夏天又来到人间,叶子上树了。”有一段时日没有去马家荡了。

马家荡是水做的,水域大于陆地。屈指算算,我来马家荡近20回了。那一年首进荡区看新奇,周遭的芦苇似乎都将盛夏的浓绿召集而来,荡里荡边堆绿积翠。在岸边,那位高挑的渔家姑娘,一弯腰,右肩扛起竹篙,再一起身,将小船弹离岸边四五米远,未等船上的我们反应过来,她借着竹篙,一按一跃,轻盈而又沉稳地落在船尾上。小船晃了几晃,复归悠然,伴着轻柔的水声和芦枝荻叶扫过衣衫的窸窣声,一路向澄碧与浓绿深处驶去。抬目看了一眼,撑篙人碎花白衬衫在腰处束进蓝色长裤,在身后碧翠芦丛映衬下,一张挂着汗珠的瓜子脸蛋格外清秀、美丽。

炎热被苇梢举在空中,水道里不时传来凉爽的“穿巷风”。

有人起哄,让她来一曲民歌什么的。

她面色泛出红霞,说自己的歌喉被荡里的鸟雀借去了。看荻叶和我们都在风中摇头,于是,她就讲起了“八八六十四荡,首荡是马家荡”,讲起了“马良独修金山寺,不用江南一锹土”。彼时,感觉她的声音,碧水浣洗过一样,散发清芬之气。

再度漫步马良湖畔。抬眼,湖面端出一幅南飔碧波图,粼粼波光就有“同胞合母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生”之趣味。

荡漾,让水面不断翻新,绽放花纹、展览锦绣,传递天光、呈现活力。

马家荡在里下河地区有一“最”:最低洼处,海拔-8米。这是古老潟湖的长恋、迢遥大海的暗恋。历史需要钩沉,钩沉需要“水下”,马家荡的历史,是一座浩渺迷人的水荡博物馆。在里下河地区,它又是一处具有天然禀赋的荡漾之地。

马家荡还怀揣奇宝,这便是他地不多见的息壤。息壤是它踮起的脚跟,是它不沉的浮屠。有文友称马家荡就是一匹马,能够伏下身子,让浩浩荡荡的荡水驾驭,一颠一颠地将声名送达诗与远方。我还以为,是马家荡这片息壤,骑在一片水域之上,带着荡漾的声名,走向世界。

其实,马家荡渴望高度,也需要高度。高度属于视野与愿景。譬如眼前的“马家荡之眼”摩天轮,譬如脚下的古城楼。孩童乘上摩天轮,荡至最高点时,他们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登上古城墙,凭风四眺,近处,南边有鹭鸟翻飞的万亩荡区,西边绿林掩映黄墙的是正在扩建中的千年名刹淮东古寺,东边正在规划着具有AI元素的康养基地,北边是青绿四合中露出灰墙黛瓦的六百余年穆沟古村落;远处,凭借想象的翅膀,我似乎眺望到繁华古镇“苏北小上海”益林的霓虹标识。

“马良故里”,这是马家荡的标识。既然是故里,马良不能只以石像立命,他还理所当然地在古城二楼非遗文化馆中安身。有了古城,马良就可以回家!这是何等温情的安置:盐城博物馆里,收录有“马良独修金山寺”的典故和马良塑像的图片资料;这是何等周到的安排:2010年12月,《马良传说》成功入选盐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金山寺住持心澄法师,莅临马家荡,亲笔题字:“马良故里”。

马家荡又是画里水乡。在马良广场、古城和乐园流连,我不时看见一幅展现在多处的画面,这就是马家荡标识:汉字“马”繁体,有灵动的波光水色,有弯曲的河流,还有田田莲叶、游鱼,唯“马首是瞻”而直立的,是一支“毛笔”象形,它既是传说中马良的神来之笔,更是他当年在金山寺“上缘簿”上庄重承诺使用的七寸之管。这一幅袖珍画面,美不胜收、意蕴丰饶,俨然是一座富矿,马良精神从中提炼,马良文化从中挖掘,它是信有义、富怀仁,它是真善美、风雅颂,它是文化、人文和德润高地。

再一次登上穆沟桥,眼前的水面让我禁不住想起去年孟夏,坐船沿水路观赏水光天色、乔木农舍,导游姑娘唱起了“拔根芦柴花花”,歌声婉转,在我们心头久久萦绕。

十多年前,观看当地民间艺人“荡湖船”表演,他们自编的唱词饶有意趣,“你来荡,我来荡,一荡荡到马家荡……”他们是刚刚洗脚上岸的渔民,却又顾曲周郎,唱词用了顶真、飞白、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我一听不忘。栖息穆沟民宿,我的身心恍然回到曾经的歌谣中,惬意地荡漾。

在穆沟民宿水汪汪、清凌凌的安静中,灵感翩然而至,一首歌词浮现在我的脑海:

“鱼儿荡,稻花漾,鱼米之乡马家荡;风在荡,水在漾,风水宝地马家荡;花香荡,月影漾,花好月圆马家荡……”

碧波荡漾,我心荡漾。

在荡边 黄河故道芦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