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
2024年07月25日

未病先防,年轻人爱上“中式养生”

治未病科特色项目火龙罐

等待取中药的年轻人

中药师正在配药

治未病科特色项目放血疗法

□记者 姜琰 蔡冰清 实习生 唐子文

东北女孩张雅婷今年5月来盐城工作,一个多月后,胳膊长出细密的红色小疙瘩。根据多年的养生经验,她感觉这是水土不服长出的湿疹。网上查阅后发现盐城市中医院有个治未病科,她立即在网上预约就诊。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2023年,我国98%以上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89%以上的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了治未病科。

那么,治未病科到底看啥病,年轻人为何要去?

“血脉觉醒”,赶走满身疲惫

一排房间,几十张床,躺满了前来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的人,其中不乏年轻的身影,甚至还有小朋友背着木匣子冒着热气……7月11日,走进市中医院的治未病科,艾香袭人、烟气缭绕,令人恍惚间犹如置身“仙境”。

张雅婷仿佛来到了“主场”,她找到医生,主动口述病史。果然,医生四诊合参后问她是否拔过火罐。“我可以,如果能艾灸就更好了。”1999年出生的张雅婷深谙养生之道。

“我是受家庭熏陶。”张雅婷的太姥姥是村子里的接生婆、赤脚医生,一代代的言传身教中,健康的生活方式传到了她身上。“我们家桌上不会出现相冲的食物,比如夏天要吃羊肉和西瓜,但是羊和西瓜不能同时出现在餐桌上。”张雅婷说,“再比如我冬天畏寒,三伏天想要服服帖帖,我就会去晒晒背。”

张雅婷有一个养生办公桌,“我来盐城发现身边有人在夏天还喝红茶,其实夏天适宜喝一些绿茶。”她的桌子上放着不同品种的绿茶和养生茶,“来盐城之后,我湿气比较大,就准备了五指毛桃茯苓茶,一天一杯、一身轻松。”

在市中医院的治未病科,养生女孩张雅婷遇到了同道中人。

“这里干燥、温暖、中药味浓郁,我走进来就好像觉醒了‘养生血脉’,恨不得所有项目都来一遍,这样能赶走满身的疲惫。”90后女孩刘玲熟练地将毛巾搭在肩膀上。

刘玲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工作,长期伏案让她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一年多前体检时查出腰椎突出。“我回家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知道这种疾病不可逆转,心情很沮丧。”

后来在中医师的建议下,她开始进行推拿理疗。“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医院有治未病科,刚开始我就每周来推拿一次,后来实在忍不住,就尝试了艾灸和刮痧。”刘玲回忆,“没想到做完一身轻松,回家睡了一个好觉。”

从此,刘玲“上瘾”了。她加入了“中医院治未病科预约群”,不仅自己来体验各种中医疗法,还热衷于在网上分享过程和心得。“我发现自己只要发中医养生的相关文章,都能获得一些点赞或收藏,说明年轻人关注还挺多。”

抚平焦虑,加入“养生大军”

7月15日,进入初伏。室外大“烤”,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也迎来了“大考”。

内服外敷,顺应天时。每年进入三伏天,该院治未病科会给大家准备“五贴”卡片,上面按照伏前开穴、头伏贴、中伏贴、中伏加强贴和末伏贴划分五次敷贴时间。

“这几年参与冬病夏治的人越来越多,我预估光治未病科,初伏第一天贴敷人次就能突破100人。”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阚仁惠说,“再加上其他项目,那几天我们科室的日接待人次将要突破300人。”

“我能明显感觉到现在中医养生真的是火起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年轻人关注得多。”阚仁惠感慨道。

她的感觉没错。相比上一代人,当下的年轻人更注重预防和保养,而不是仅仅依赖治疗和补救。据天猫健康数据显示,2023年,90后买走了30%的辅酶Q10,45%的护肝片;95后人均3种保健品,30%的钱花在提高免疫力上。他们晨有八段锦护体,晚有泡脚包解乏,主打一边熬夜一边养生。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源自《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狭义上理解就是治疗尚未发生的疾病。实际上,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层面,以预防和治疗未来疾病的发生发展为核心理念,针对个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达到系统地维护和提升个人整体功能状态的目标。

养生的最高境界——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套理念正好适应年轻人不断觉醒的“养生意识”,抚平他们的“健康焦虑”。

据阚仁惠介绍,早在2009年,市中医院就成立了治未病科。“起初只有三、四个人,现在我们不光增加了人手,还扩大了诊疗面积,拥有两个独立的诊区,中医疗法也增加到10大类、36小类,针对当下年轻人的需求,我们开设了失眠门诊、亚健康门诊和减肥门诊。”

顺应天时,冬病夏治要“趁热”

一方面年轻人“养生血脉”觉醒,另一方面医院也“独宠”年轻人。

一把养生壶、一包乌梅饮成为今夏年轻人的“上班搭子”。5月底,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荷叶饮上线24小时便卖出115万帖,该院互联网医院一度被挤“崩”,下单人群中,年轻人占多数。抢不到的盐城人急了,通过网络渠道@盐城市中医院,想想办法。

6月初,市中医院及时推出乌梅饮系列代茶饮。“在医院多位中医药专家指导下,治未病科联合药剂科,依据夏季时令及盐阜地区的环境特点,升级了乌梅饮降脂、养颜和清肺三个版本,其中降脂版和浙江省中医院乌梅荷叶饮2.0版本的配方一致。”市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袁华介绍,考虑到大家方便“泡服”的需求,茶饮的每一味中药都打成了粗粉,“这样更便于浸泡,但是我们建议先煎煮十分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加入冰糖、蜂蜜调味。”

首次做了500份,上线第二天就售罄。市民购买的热情大大出乎意料,治未病科和药剂科又赶制出2000份,很快也售空了。“虽然是协定处方,但我们还是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饮用。”袁华提醒,特别是脾胃虚寒、胃酸过多者、生理期、妊娠期女性应慎用。

乌梅饮的火爆,也符合盐城人冬病夏治的习惯。

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三伏天阳气重、时令好,这时根据身体状况进行中医的治疗和养生,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袁华从事中医药二十多年,眼见着冬病夏治的习惯延续到了年轻人身上,冬病夏治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这证明冬病夏治是有效的,顺应现代人治未病的需求,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盐城人有多偏爱冬病夏治呢?

袁华公布了一组数据:进入三伏天,市中医院中药房的30余名中药师,高峰期每天处理药方近三千张、称取及处理药味超20万次、日发出中药饮片0.8吨。“他们平均每人每天要挥动手中的戥秤近一万次!”袁华说,大家在有限的中药柜间挪步,微信步数都能超过2万。

“年轻人愿意喝中药,还得益于现在医院的一系列健康惠民服务。”袁华认为,“以前煎药麻烦,大热天在家煎药又酷热又不方便。现在借助互联网医院平台,年轻人在手机上就能操作,辨证、开药、下单、代煎、邮寄,足不出户24小时就能收到开袋即喝的中药汤液。”

没有上一篇了... ... 医路同心绘“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