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4年06月24日

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姚佳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用好“天蓝地绿基因红,有地有人有机遇”的资源禀赋,发挥新能源产业优势、绿电供给优势和沿海潜力优势,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积极主动下好先手棋,把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态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起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市应着眼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既要增强紧迫感、抢抓机遇、奋力创新,更要讲究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向“新”求“质”,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成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不竭“源动力”,以求真务实的行动推动竞相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具体产业链衔接联动、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主心骨”“增量器”,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喜新厌旧”或“追新弃旧”,是在新旧动能的互补和转换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先立后破,基于我国庞大的产业优势,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完成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动能打造,以“旧”产业的活力再造与“新”产业的潜能迸发,共同加速创新能量的释放。

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是底色。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个过程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做。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绿色低碳技术的划时代变革、生态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增强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引绿色发展实践取得实效,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及循环利用;在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向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兴领域调整,有序实施低碳、零碳技术攻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助推新质生产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实现绿色发展实践与新业态经济健康发展“双向奔赴”。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导向。要充分发挥“伯乐”作用,让高水平科技人才竞相奔涌、百花齐放,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他们时刻心怀“国之大者”,推动全社会形成求贤若渴、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以实实在在的教育培养助力人才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赛道上“茁壮生长”,凝心聚力攻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注重人才本土培育,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注重人才多元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让有志于来盐发展的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注重产学研深度合作,特别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新征程上,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着眼未来,要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节奏、把握政策尺度,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推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人才强基,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作者单位:大丰区委党校)

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