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4年06月24日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文超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指出,要聚焦链群融合,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强化企业科创主体地位,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推进科创平台能级提升,集中打造一批资源高度集中、比较优势突出、辐射带动效应强劲的创新平台,持续打造以盐南高新区“创新之核”为重点的科创平台矩阵,高标准规划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全力突破提升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让更多的科技之花在盐城结出产业之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持供需对接导向,围绕市场应用意向,聚焦技术变革走向,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努力抢抓未来发展先机。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沿海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高铁、高速、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国家和省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红利不断释放,我市重抓科技创新的机遇越来越好、基础越来越实、条件越来越成熟。新征程上,我市要以科技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筋健骨”,在新发展格局中彰显盐城地位。

优化创新布局

打造全市创新之核

学习借鉴上海张江、常州科教城建设经验和理念,盐南高新区坚持“科技+产业”发展路径,紧扣“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总部,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努力打造盐城创新之核。

高标准规划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科创园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双碳”、海洋经济、现代农业七大主题,涵盖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等功能,打造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坚持科创先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指导,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能级平台打造、高品质生态构建,以园区创新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将科创园打造成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先试主阵地、辐射带动主引擎、示范引领主窗口。

加快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落实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服务保障,以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为目标,紧盯“风光氢储”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核心—基地—网络”创新架构,推进“技术—应用—示范”融通创新。支持沿海中心实施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的体制机制,打造产业研发创新试验田和先行区。

加快建设全域孵化基地。坚持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着力构建全链条育成体系。制定出台推动孵化器提质增效、强化管理考核的意见,对照有空间、有基金、有项目、有氛围“四有”标准,健全科创载体绩效考评体系,规范运营管理,提高孵化绩效。打造新弄里“新型孵化联盟”,集聚各类新型孵化器10家以上,创塑全市科创孵化新标杆。加快推动离岸孵化,鼓励各县(市、区)到盐南建设离岸孵化器,围绕“孵化项目周转率、毕业项目落地率、创新指标贡献率”三个重点,推动离岸孵化器质效提升,把盐南打造成全市孵化集聚基地。

建强平台载体

夯实产业创新基础

坚持以“有质量、有层次、有效果、有品牌”为目标,充分发挥好各类科创载体引领发展和示范支撑作用。

高标准推进园区发展。加快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发挥高新区产业集聚和规模技术优势,完善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推进机制,推进盐城高新区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支持盐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争创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环保高新区绿色环保产业、建湖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重大科创载体。高新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优势,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提升盐龙湖科创中心、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运行质效。提升省级以上园区创新能级。发挥省级以上园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大高企培育力度、加快高价值专利布局,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产业园区,推动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质量建设产业研发平台。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准入制度。明确研发机构建设主体、研发方向、人才团队、成果转化、孵化目标和资金保障等。加强政策资金支持,探索设立县(市、区)专项扶持发展资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统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布局。加快推动富乐华功率半导体研究院、耀宁新能源研究院、环保新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步伐。指导汽车产业研究院、环保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挂大靠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评体系,突出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两个重点,量化考评标准,加强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绩效考核,提升运行质效。

高水平打造孵化载体。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生长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孵化链条,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孵化载体明确产业领域和市场定位,围绕科技企业成长需求,全面提升孵化载体运行质效和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域外研发创造+盐城转化制造”新模式,市县联动加快“科创飞地”建设,着力构建“4+X”布局,提升科创飞地运行质效,做好项目孵化资源选择及产业化对接承载。深度链接海外科创资源,鼓励企业和园区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孵化器,实现海外“科创飞地”实质化运营零的突破。

深化协同创新

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

充分利用市内外高校资源,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对接,努力在人才培养、校地协同、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推动驻盐高校构建契合地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驻盐高校集中力量加快构建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专业体系,优先建设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特色专业。支持驻盐高校与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创新型领军、新型研发机构合作设立行业学院,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主动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工作,联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鼓励驻盐高校开展地方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校地协同体制机制,在融合保障、多元化投入、奖励激励等方面积极创新,推进校地融合制度化推进。驻盐高校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联合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鼓励驻盐高校实验室、测试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实验测试服务,鼓励驻盐高校科技人员依法依规入股企业、享受合法权益,支持驻盐高校在本地实现技术转移。

广泛推进产学研合作。制定产学研合作“十百千万”行动方案,走进10个创新资源集聚地,推动与清华、南大、东南、中国科学院等100家大院大所深度合作,组织1000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供给10000项合作信息与项目。常态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技成果,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和高校科技成果库。依托信息服务平台等线上渠道,常态化进行双向推送,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科技创新资源集中的地区组织开展专场科技招商活动,高效推进项目、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带领重点企业“走进名城”,组织“专家教授盐城行”“专家教授企业行”等活动,推动高端人才培养交流、优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作者为市经济学会会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正高级经济师)

没有上一篇了... ... 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