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4年06月13日

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④

聚焦引培并重 增强人才队伍支撑力

□本报评论员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力军。盐城站在“工业万亿之城”的新起点上,既需要处在金字塔尖顶天立地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各类基础性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勤劳奋进、创新实干的青年人才,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一体推进,持续完善引才留才用才链条,加快培养造就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盐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每个城市的区域特色、经济实力各不相同,要找准自身定位,展现独特的优势,遵循本地发展需求,建立灵活、多元、适宜、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多种引才模式,推动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有序流动。要充分发挥乡贤力量,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精准用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充分发挥沿海发展人才峰会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作用,通过出台鼓励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产业发展主战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驻盐高校毕业生留盐率,支持青年人才挑重担、当主角,为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人才工作不能止于“引”,更要注重“育”。要聚焦产业发展之需、企业用人之需,强化人才培养的适配供给和前瞻性布局,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驻盐高校合作,围绕专业对接产业,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合度,推动校企共建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产业学院、实习见习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锻造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科技企业家,培育一批“新农人”。要积极推广“域外创造+盐城制造”合作模式,让更多“千里马”为企所用。

育才不易,用才更难。人才当“以用为本”,切实把人才资源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构建更加精准有效、可持续的人才政策体系,在人才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能,让人才在盐城实现价值、保值增值。要构建更加大气包容的容错机制,持续为人才放权松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构建更加周到细致的人才服务体系,统筹资源协调解决医疗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老人赡养等人才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需求,让各类人才安心发展、舒心生活,全力营造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凝心聚力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引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赓续红色血脉 锤炼坚强党性
切实做到知纪于心履纪于行守纪于常
阜宁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