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中明 陈婷
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海洋日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东濒黄海,临海凭风。盐城管辖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拥有582公里的海岸线、683万亩的沿海滩涂,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黄海之滨为“美丽盐城”增添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经过多年探索,盐城走出了一条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合理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海和谐”共生之路,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生态修复
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东台市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区,高空、浅滩、河面随处可见鸟类成群的身影,它们时而觅食休憩,时而低空滑翔,鸟鸣声不绝于耳,为湿地带来勃勃生机。
“我们综合采用‘湿地水文水系修复+湿地微地形修复+湿地植被修复+鸟类栖息地修复+互花米草防治’措施,修复鸟类栖息湿地生境,探索海岸带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东台沿海经济区条子泥湿地服务中心主任姜文魁说。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包括射阳和东台川水湾两个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子项目,总投资4.31亿元,2021年10月成功列入国家“盘子”,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两个子项目均于去年底通过工程竣工专家验收,共完成海域生态修复面积1550公顷,保护修复海岸线长度22.9千米,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高。
科学系统治理,修复海洋生态。近年来,我市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坚持优化空间格局,围绕滨海湿地、湖荡湿地陆续开展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构建陆海统筹、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2023年,全市湿地保护率为49.4%,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3.9%。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全年优良比例达94.5%,优于省定目标31.5个百分点,达到盐城市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43.6%、全省最高。
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截至目前,盐城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共计142种。“美丽海湾”创建全国领先,继东台条子泥创成首批国家级美丽海湾后,2023年大丰川东港再次创建成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沙洲如画,苇荡清幽,群鸟齐飞……盐城海岸线上的风景,每一处都令人流连忘返。着力打好海岸线整治修复战,启动实施侵蚀性海岸治理工程,当前盐城严格保护滩涂湿地,持续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积极推动全省最长海岸线成为最美海岸线。
“治草打浒”
守护滨海生态安全
东台市方塘河口互花米草除治项目现场,数万亩围堰区域内蓄满海水,飞鸟掠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通过治理,“绿色沙漠”消失了,曾经不见踪影的鸟儿回来了。
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已成为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盐城是全省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的主阵地,一场关系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沿海生态系统安全的“除草行动”在广袤的滩涂上如火如荼展开。
2023年,全市治理互花米草面积11.8万亩、全国最多。2024年,全市治理任务13.43万亩。当前,我市坚决打好互花米草治理攻坚战,综合运用刈割、翻耕、水淹等行之有效的除治方法,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随着海水温度的上升,浒苔的繁殖生长进入高峰期。浒苔是一种有着极强环境适应能力与繁殖能力的石莼科、浒苔属的大型海藻。它虽无毒,但大规模繁殖会影响海底藻类和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甚至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为有效应对浒苔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我市认真组织实施浒苔绿潮防控工作,压茬推进标签上架、PVC新材料覆塑、除藻作业、筏架回收和前置打捞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浒苔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截至6月2日,全市累计打捞浒苔13090.927吨,占全省43.23%;浒苔资源化利用累计1300.06吨。
从海上打捞的新鲜浒苔经过压榨脱水、烘干粉碎等环节,变为粉状的海参饲料。日前,投资近300万元的射阳浒苔资源化利用项目投产达效。项目于今年5月启动,可日处理浒苔300吨,生产海参饲料30吨左右,产品销往山东、辽宁等地。
该项目是盐城近年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专业化浒苔资源化利用项目,是对浒苔“变废为宝”的积极探索,标志着盐城浒苔资源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我市将加强探索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拓展更多应用领域,不断提升浒苔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沿海造林
盐碱荒滩变绿洲
5月13日,第一批江苏省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特色精品工程优秀案例发布,在评选出的10个优秀案例中,我市大丰区林场盐碱地造林项目入选。
盐城拥有683万亩滩涂,占全省盐碱地的70%。高存活率、低成本的盐碱地林木种植,对盐城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及植物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广袤的盐碱地上高质量造林?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挖掘沿海地区造林潜力,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建设盐碱地造林工程,努力在土壤改良上求实效,在耐盐树种选择上做文章,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上下功夫,助力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样板。
2023年,全市共完成盐碱地造林4335亩,其中新增1321亩;东台市编制《沿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成功申报盐城市地方标准。2024年,全市盐碱地造林试点面积达829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8%。
通过多年实践,盐城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盐土绿化之路。一方面在土壤改良上下功夫,通过堆土抬田、疏通水系,形成较高地势,加快淋盐爽碱,确保盐分顺利排出地块;部分碱性较重地块合理施加有机肥,改变土壤团粒结构,中和碱性,加速土壤熟化疏松。另一方面从造林技术和树种选择上做文章,多选用中山杉、薄壳山核桃、刺槐等耐盐碱树种,通过设置隔盐层、栽植容器苗等方式来提高成活率。
推动废弃盐碱地矿坑变碳中和林基地。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是盐城首个碳中和会议,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的办会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前部署,对位于亭湖区黄尖镇的一处废弃盐碱矿坑进行水系改造和土壤改良,并通过市四套班子义务植树的方式,新建50亩碳中和林,用于抵消会议所产生的碳排放,这是盐城引领“零碳”新风尚、创新生态修复方式的生动实践。
海陆之间,绿色充盈,群鸟起落其中,展现出一幅幅绿色海洋湿地生长的美丽画卷。持之以恒做好海洋生态保护,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盐城正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