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婷 吴寅
东台市弶港镇方塘河闸口,数万亩围堰区域内蓄满海水,飞鸟掠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6月4日上午,伴着悦耳的鸟鸣,巡护员姜爱国沿着隔堤进行日常巡查,一旦发现有零星的互花米草冒头,立即通知水挖机清除。
方塘河口互花米草除治项目,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条子泥湿地南北两侧的方塘河入海口,除治面积约20415亩,于2023年7月实施,11月完成除治任务。“以前这里长满了茂盛的互花米草,就像草原一样。通过治理,‘绿色沙漠’消失了,曾经不见踪影的鸟儿回来了。”令姜爱国欣喜的是,去年冬天有上万只雁鸭类、鸻鹬类水鸟到这里休憩觅食。
天气变暖,互花米草容易重新长出。“当前,我们对互花米草治理后复发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长出,及时清除;同时24小时监控水位,及时补水,确保围淹深度在60厘米以上。”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卢国伟说。
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已成为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盐城是全省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的主阵地,一场关系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沿海生态系统安全的“除草行动”在广袤的滩涂上如火如荼展开。
除“草”有何良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综合考虑生态和施工安全,结合互花米草的实际生长情况,我市先期除治主要采用“刈割+围淹”的技术方案,辅之以翻根深埋、人工刈割等措施,务求彻底除治。
“围淹淹没深度必须超60厘米,旋耕深度要达50厘米,翻根深埋要在1米以上。”卢国伟介绍,他们先行对成片互花米草进行刈割,再用旋耕机旋耕、翻晒,把根打碎,再吹沙垒坝、取土筑堰、引灌潮水,将互花米草的根茎匡围在至少60厘米深的潮水下6个月,直至根系缺氧窒息死亡。
“互花米草种子广泛播撒,根系生长速度快,如果清除不彻底,复生苗会迅速长出、蔓延,化身为新的‘生态杀手’。因此要做好后续文章,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卢国伟介绍,他们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质量的标准与技术要求,确保当年互花米草除治率超90%,次年对残存和新生草体连续除杀,同样超90%。
据了解,2023年,全市治理互花米草面积11.8万亩、全省最多。2024年是我市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的攻坚之年,全市治理任务13.43万亩。紧扣“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目标,我市正全力推进互花米草治理工作,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