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广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新时代的盐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机遇叠加,在盐高校艺术院校(系)应发挥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文化育人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和育人新模式。
在盐高校艺术院校(系)要成为城市文化、大美盐城故事的挖掘者、传播者。“身为盐城人,最知盐城事”。我市高校艺术院(系)形成“硕士、本科、专科”三级体系。“在地”的耳濡目染决定了他们是真正了解盐城、认知盐城、热爱盐城的群体。要鼓励和重视这一群体对盐城文化、盐城之美进行挖掘和传播,用艺术之笔、设计之作、曼舞妙音讲好盐城故事。各级政府要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本地不鲜外来鲜”的决策误区,大力推动驻盐艺术院校(系)艺术领域的政产学研合作与学科建设,在合作体制、支持力度、研究深度上大力调整整合,推出一批“盐城系列”“盐城精彩”,真正彰显盐城价值;在盐艺术院校(系)要更主动、更热情地研究、挖掘、传播盐城文化,讲出盐城自信,呈现盐城特色,彰显盐城魅力。要有强烈的学科视野与学科为盐城服务的终极意识。在艺术学科大调整的时代语境下,各艺术院校(系)要加强整合、联合、融合,成为共同体现“盐城价值”的院校“集体兵团”。应主动在项目制作、毕业设计、设计服务、美术创作等方面体现“盐城团队”、培养“盐城尖兵”。努力形成文化赋能盐城的院校(系)的地方院校担当,建立以盐城地方为主的研究矩阵、传播矩阵、协作方阵,让“文化盐城”在全省特色鲜明、在全国享有盛誉、在国际亮点纷呈。切实加强各艺术院校(系)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效果的深度交流机制,形成阶梯式、互补式、融合式的培养与创作体系。着力打造国家级艺术创作、研究项目的顶级标杆,打造如毕业呈现的盐城艺术时尚月、盐城主题创作展示周等系列落地品牌,呈现盐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盐高校艺术院校(系)要成为文化赋能的代表者、先进者。艺术院校师生要成为挖掘盐城故事的代表,沉下去、走下去、问下去。要有“爱我盐城、奉献盐城”的热情与深情,积极在学科交叉、新文科等新学科发展态势中进行新尝试、采取新手段。在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生动讲好盐城故事必须有新本领、新眼界、新形式,要紧跟技术之先、形式之新,辅之以研究厚度之实,还要定下心、沉下身,不浮躁、不跟风。要深入研究盐城发展的“前世今生”,更加纵深地梳理盐城地理、文化脉络,寻找城市的“根”、城市的“魂”。多关注老城区在现代艺术赋能中的盐城作用,挖掘整理好老城区、老社区故事,学好引导好新城区、新社区的时尚,坚持在“守正”基础上“出新”,助力新老城区“集体闪光”;积极探讨“艺术+”在老商业街区的落地性和延展性,传递老城区“在地”文化、“在地”效应和发展新模式,实现艺术与商业、艺术与社区,政产学研创、校企校区校校的互动融合,共同打造“共生、共建、共享、共赢”老城区的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文化特色、文化亮点。
(作者为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