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4年05月27日

做好“土特产”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黄国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射阳县特庸镇适应新发展需要,与县农水投集团合作实施桑乐田园,建设果桑园、茶桑苑、飨食园、亲水步道、枕水民宿、蚕桑文化园、“破茧成蝶”雕塑等项目,致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旅游景点,富民强村路径不断拓宽,乡村振兴步伐走得更加坚实。

立足 “土” 的资源禀赋

土特产的生命力在于“土”,它的形成往往与一地的地理气候、风俗人情等紧密关联。要善于挖掘土特产的自然根脉和文化根脉,培育新需求、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手段,发挥好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用好红色资源。特庸镇是以抗日烈士胡特庸命名的红色乡镇,也是全市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之一,有着珍贵的文化标识、红色印记。目前桑乐田园生产的丝巾、领带、蚕丝被、桑叶茶、桑果茶、桑芽茶、桑叶鸡蛋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在相关产品设计、包装、营销中,可探索植入红色文化、乡愁元素,变卖产品为卖文化、卖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

借力农村电商。应利用电商平台中心,积极开展直播带货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开办电商讲座、培训,与京东、淘宝、拼多多等平台签订战略发展合作协议,大力推广桑葚酒、蚕蛹酒、桑叶茶、蚕桑宴等土特产品,打造“舌尖上的特庸”,留住乡愁记忆。

抓好项目建设。桑乐田园农旅项目,全方位融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市县重点工作,逐步形成观光采摘、文创礼品和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聚焦“蚕桑+旅游”“蚕桑+科普”“蚕桑+康养”等业态,持续推进“桑乐田园”项目二期建设,高标准完成智能蚕房等项目,举办蚕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打造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特色餐饮、田园住宿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创塑蚕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示范样板”。

深耕 “特” 的品牌价值

打好“特”字牌,增强竞争力,重点在“品”字上下功夫,靠品种取胜、靠品质争先、靠品牌出彩。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坚持把提高桑乐田园农产品的外在品相、内在品质及品牌价值放在首位,持续关注掌握前沿生产技术和先进营销手段、洞悉重要市场机遇、掌握重点客户资源的本土能人,聘请国家蚕研所、苏州大学等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招引蚕桑专业人才,为品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培育打造标志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代表“土特产”中的精品,创建地理标志不仅可以保护优势特色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推动“茧爱”品牌申请注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工作,加强品牌管理,促进品牌营销,久久为功擦亮品牌,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品牌”转变。

强化宣传推广力度。保证品牌具有竞争力离不开宣传推广这个重要环节。采用“线上+线下”宣传模式,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百度贴吧等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向潜在消费群体精准推送,充分展示桑乐田园的文化底蕴、魅力所在和发展前景,增加粉丝数,扩大知名度。

做强 “产” 的链式发展

逐步由单一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土特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注重龙头带动。推动桑乐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发展多元化,探索推进“公司+基地+农户+高校院所”经营模式,重点跟踪南京智云行文化创意公司、浙江巴贝集团等企业,洽谈丝绸服装加工、蚕桑品牌设计等项目,带动产业链向高端丝织品延伸拓展。

延长产业链条。坚持用工业思维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将产业链条增粗拉长,继续扩大桑苗销售,让“千叶牌”桑苗远销全国走出国门。加大科研力度,延伸研发桑葚鸡蛋糕、桑叶面条、桑葚罐头、桑葚芝麻糕、桑葚山楂条等产品,补齐产业链条,实现土特产价值最大化,做到“一根丝”富裕一方百姓。

完善服务体系。完善交通道路、绿化亮化、视频监控、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大棚等配套设施,树牢人人都是“服务员”“业务员”“销售员”意识;政府加大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健全土特产流通网络,畅通循环链,加强与顺丰、邮政、京东等物流公司合作,借助冷链专列、专车,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高效衔接。

(作者为射阳县特庸镇人大主席)

没有上一篇了... ... 坚持“四个聚焦” 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