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4年05月22日

野放朱鹮今何在?

首次在中国东部沿海湿地野化放归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已逐渐适应盐城黄海湿地新环境。 戚晓云 摄

□记者 祁兆胜 赵亮 薛晶

首次在中国东部沿海湿地野化放归的2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本报曾于去年10月28日报道),现在怎么样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记者走进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此进行了采访。

5月19日,该保护区实验区上空传来一阵特别的鸣叫声,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它们是朱鹮。”跟随该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李洪磊的指引,抬头望去,只见三只羽毛呈铅灰色的大鸟扑闪着翅膀掠过水面,停靠岸边。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之称。去年5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同意,从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朱鹮繁育基地调拨20只朱鹮,运抵盐城实施野化放归。为了跟踪研究,科研人员给它们佩戴卫星跟踪器。“跟踪器装有太阳能板,重22克,如同一只小书包绑在朱鹮背部,每小时更新一次位置。”李洪磊说。

在该保护区实验区的一片树林里,记者看到一座用绿网围起来的野化笼舍,其一侧与河道连通,另一侧有几个深浅不一的水池,附近有树木、人工搭建的栖息架,高处装有监控摄像头。为减少人为活动对朱鹮的影响,科研人员主要通过高清监控摄像头来远程观察笼舍内朱鹮的行为,每周定时分3至5次外出观察朱鹮野外活动。

野化放归后,科研人员每周对朱鹮开展监测,包括样线调查、收集粪便、北斗卫星跟踪等,了解朱鹮种群的生态状况。调查显示,截至今年4月,监测到野外朱鹮10只。另外救护6只朱鹮,一只救护2个月后放归野外。目前,朱鹮有求偶、营巢、孵卵等繁殖尝试,但没有观察到成功出雏。

调查还显示,野化放归的朱鹮已逐渐适应黄海湿地新环境。“有一只代号为5号的朱鹮曾经先飞到兴化市新垛镇,在那里待了一个晚上,然后第二天早上5点向东飞行,经核心区向北于下午1点返回盐城珍禽保护区朱鹮基地。”李洪磊指着4月4日的监测轨迹图说,“整个往返路程长达160公里,这个运动距离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但比较少见。”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跟踪器后台长时间没有数据回传,或偏离上一个位点位置较远时,科研人员就会出去寻找朱鹮。同时,跟踪器还会回传体温数据。“如果越冬期或晚上,跟外界气温一致,说明朱鹮很有可能遭遇不测。”李洪磊表示,此前曾在卫星跟踪器的辅助下,找到一只放飞朱鹮的遗骸,“可能是它夜里没上树,被夜行性兽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捕食,侧面反映了保护区生态系统具有较为完整的食物链。”

朱鹮何时才能在盐城重建种群?“目前,盐城珍禽保护区内的朱鹮数量较少,只有当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才会形成稳定种群。”李洪磊表示,“未来3至5年,要先看朱鹮能否形成一个可持续稳定的野外种群并逐步扩散,最后再考虑异地放飞等多种措施,尝试建立迁徙种群。”

加强困境家庭救助帮扶 无偿献血25年不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