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可馨 周创
编者按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本报今日开设“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走在前列 拼出实干争先新‘盐’色——喜迎2024全国两会”专栏,围绕坚守初心使命、用好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深入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全方位展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以争上游、夺先进的奋斗姿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
殷殷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奋进足迹
科技振翼 激荡澎湃创新潮
新春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2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彰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
2月20日,全市“科技创新攻坚年”动员部署会召开,提出“让创新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
勇立潮头,是创新者的不谋而合。新春开局“新”在哪?我市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和“四个新”重大任务,以科技赋能,把创新的号角吹得更响,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实。
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227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7%,位列全省第三;新增高企466家、总数达2338家,高企总数增长24.9%……激动人心的成绩,彰显着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回答好“五个创新之问”。
作为科技攻关的“攀登者”,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最为敏感,也最有发言权。落户盐城10多年,金风科技牵头建设的国家能源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多次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我市成为全国、全球检测水平最高的风电实验检测基地。江苏金风副总经理宁海峰说,下一步将瞄准风电技术和行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风电、电网友好型、风电新概念等前沿技术领域,引领带动中国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跑得快”“效益高”“高增值能力”……这些亮眼的“IP”,标志着以独角兽、瞪羚企业为代表的“新物种”,正在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金名片”。去年,我市立铠精密科技、富乐华半导体、画你爱萌网络科技获评省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列苏北苏中第一;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省高新区瞪羚企业19家。“这些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成长性高、场景创新强等特点,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将从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入手,厚植“新物种”茁壮成长的沃土。
除了“新物种”加持,高能级科创平台也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去年7月,盐城超算中心获批筹建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8月,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首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建设推进会召开;11月,盐城半导体集成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我市积极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布局、提升能级,以“高能级”科创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通过构建“纵向校地企合作+横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新格局,盐城国投新材料有限公司2023年共开发并获得17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董事长杨会军表示,今年将继续与东南大学、扬州大学、盐城工学院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打造一支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研发团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我市举办产学研及科技招商活动78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080项,获省立项191项,列全省第二。就如何更好地将“学校学科地图”与“盐城产业地图”深度融合,盐城工学院在“科技创新攻坚年”动员部署会给出新年谋划——实施三大行动,为产业高端化赋能、以专家团队化赋智、推成果产业化赋值,化学校高水平科研的“成果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
深究企业科创“加速奔跑”的根源,良好的科创生态不可或缺。2023年,我市积极兑现市激励创新20条政策,奖励资金1.67亿元。同时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成立总规模10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向169家企业发放“苏科贷”5.6亿元。
去年10月,第四届中国·盐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东台成功举办,来自市内外的参赛队伍同台竞技,贡献一场精彩纷呈的创新创业盛会。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王幸福感慨道,此次参赛不仅领略盐城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色,更感受到盐城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重视。团队下一步将与盐城上下游企业和产业园区深入交流和对接,共同推动盐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人才政策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今年1月13日,“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版正式发布,展现出盐城对人才的“大手笔”,有力推动盐城成为各大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向往之地”。半个月后,发布《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2024修订)》,进一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发展能级,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据了解,去年我市围绕动力电池、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发布“揭榜挂帅”项目3个,下达资金500万元。多层次推进科技项目建设,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6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03项,获省补助资金6789万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春天的起跑线上,一个“热辣滚烫”的创新盐城正展翅腾飞、争流而上,蓄积“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动力之源和强劲引擎。
幸福声音
汇鼎智联
点亮“智”造新景
2月23日上午,走进盐南高新区的汇鼎智联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围着设备仔细观察参数,加紧调试一条专业生产热管理核心部件电子水泵的装备检测生产线。
“这条产线主要是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的电子水泵的装配检测线,在装配中运用视觉检测和气动量仪等检测手段,同时视觉检测中采用3D线扫检测、光谱共焦检测,可以满足国内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公司技术总监宋森正忙着对各产线进行日常检查调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自家产线生产的产品多了,内心总会十分自豪。”该公司总经理崔超介绍,多年来,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
“我们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管理,不断加大人员和设备投入,全力提升产能、拓展市场。”崔超说,公司专注于机器视觉、智能产线等领域,借助柔性化、标准化的装配,通过全过程数据追溯、核心部件3D线扫检测、EOL性能测试等先进技术,实现自动化装配、视觉检测、性能测试、MES等功能。
以实现关键产品技术的自主可控,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的新标杆,是汇鼎智联长期的发展目标。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在宋森看来,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是:下一个。“希望用汇鼎的微光,为制造业变‘智’造点亮一束光。”
“以前一条产线需要50个人,用了智能化生产线后,完全可以实现无人化的数字化生产场景,也就是所谓的‘黑灯工厂’。”崔超打了一个生动比喻。此外,今年初,盐南高新区实施企业陪伴成长行动,帮助该公司争创省四星级上云企业,也促进公司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对于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崔超也给出未来规划。“公司重点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继续为客户提供智能产线及视觉检测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为其生产过程提供更高效、更系统和更智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