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慧慧 记者 成权 刘谦
自7月24日入驻以来,截至12月10日,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已执行救助任务16起,救助飞行18架次,救助飞行时间51小时40分钟,救助遇险人员33人。
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海岸线长达582千米、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海上建设、作业、运输等活动频繁,安全风险点多面广,应急救援难度大。为进一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保障海上安全运行,今年以来,在省应急管理厅、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应急管理局以建立海上空中应急救援基地为突破,融合海上应急船舶、陆上应急力量,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海上应急救援机制,持续打造我市沿海“一小时”应急救援圈,全链条提升救援能力。
五方联手,共建沿海空中救援通道。针对我市区域特点、海上安全特征和应急救援需求,江苏省应急管理厅、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盐城市和射阳县政府、江苏三维交通集团现场调研会商,共同在盐城射阳通用机场建立东海救助局盐城救助值班待命点。7月24日,由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11名队员,驾驶S76D型先进救助直升机并携带救援装备正式入驻射阳试运行。8月3日,在距离射阳港正北约40海里处的海面上,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助了一名在海上作业时腿部骨折的渔民。同时,射阳通用机场配有南航通航公司1架直升机及机组人员,负责保障运送海上风电作业人员和辅助海上救援,形成“一主一辅”空中救援。积极建设盐城市大丰海上救助工程,已建成两个直升机起降点,正在规划建设救助码头、训练场地、应急物资仓库等设施,并积极向南北辐射,协助做好南通、连云港等地海上安全保障。
融合力量,建立完善应急救援协同机制。加强海事、应急、公安、卫健、民政等部门协同,建立由海事部门统一扎口调度的海上应急救援协同机制,形成自接警到救人的“一小时”海上救援机制。建立海事、气象、水文、卫健、农业农村、海警、机场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实现海上作业预报信息、船舶交通管理信息和渔业船舶信息等监控信息共享共用。精准采集海域水文数据、实时气象数据、渔民和船舶动态信息等数据,增强海上极端恶劣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为海上人员撤离预留充足时间。
强化演练,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完善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细化海上救援处置流程,定期组织开展海域应急搜救实战演练,积极配合东海救助局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收集盐城及周边海域、空域信息,多维度、多角度进行应急救援科目训练,发挥直升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快速、高效作用。建立“海事牵头、共同协商,企业出资、共同受益”的培训模式,利用企业海上培训中心基地,模拟在电闪雷鸣、雨雾风浪的恶劣海况下进行海上自救与他救实操培训,不断提高海上船舶作业人员应对处置突发险情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完善海上应急救援工作机制,从人员、装备、资金、培训和预案演练等方面细化海上应急救援工作措施,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鹏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