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神州·环球
2023年12月21日

沸腾的汤面,升腾的希望

这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1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爱心企业给受灾群众提供免费牛肉面。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外,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技术人员何博(右)和同事在调试无人机应急通信设备。

□新华社记者 叶昊鸣 王聿昊 多蕾 胡伟杰

晨光熹微,朝阳初升。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里,一排排搭建好的蓝色帐篷排列有序,炊烟袅袅升起。

今年60岁的大河村村民马仲明裹着厚厚的棉衣,碰上了同村的朋友,相互问候了震后的生活状况,便结伴向安置点西边的牛肉面发放点走去。

“我习惯早上吃碗牛肉面,听说这里今天会发牛肉面,我就赶过来了。”马仲明说。

西北人爱吃面,甘肃人更爱牛肉面。有嚼劲的面条,搭配上鲜美的牛肉汤和肉块、萝卜,撒上香菜蒜苗,淋上一勺用辣椒碎和辣椒油做的辣子,这是甘肃人早餐的经典搭配。严寒的冬季,吃完一碗牛肉面后浑身发汗,身心俱暖。即使发生了地震,不少像马仲明一样的当地人依然念着牛肉面这份“心头好”。

在发放点,不少村民早早排起了队伍。

队伍的正前方摆着一张桌子,鲜红的辣子、嫩绿的香菜碎、微微冒着热气的牛肉块被一一分装在碗里,烧红的煤炉上架着几口大锅,锅中的汤汁“咕咚咕咚”冒着泡。

“这么冷的天,让大家吃碗热汤面,暖和舒服一点。”发放牛肉面的组织人马班吉和同来的伙伴们一边忙碌着,一边热情地对大家说。

今年31岁的马班吉已在兰州开了7家面馆。地震第二天,他在新闻中看到家乡遭遇地震,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夏人,那一地的砖块瓦砾、裂开口子的墙壁揪痛了马班吉的内心。担心着乡亲们是否能够吃上热汤面,他毫不犹豫地关了2家面馆,带着分店店长、伙计等近30人,载上一箱箱面粉、煮熟的牛肉和其他食材,开车从兰州赶了回来。

这次地震后,各部门通力合作,很快抢通了道路,恢复了供电。原本以为要很久才能进入灾区的马班吉,一路几乎没有碰到太多的阻碍,便跟着救援队伍和物资支援的车队进入了震区。

“我们是震后第二天晚上到的,当地的武警和消防战士帮我们搭好帐篷后,我们就赶紧准备食材,一直忙到早上4点。”马班吉说。

稍事休整,早上6点多,炉子烧起来,大锅架起来,面饼和起来。不大的帐篷里,大家为即将到来的乡亲们忙碌着,满是干劲。天色漆黑,冰冷严寒,帐篷里却是一片火热。

8点多,太阳升起,伴着暖洋洋的阳光,“头锅”开了。马班吉的伙计娴熟地舀起一碗面汤,撒下一把面条,牛肉块、香菜碎,再加上一勺辣子,第一碗冒着热气和香气的牛肉面递到村民面前。

“我们准备了15000多份牛肉面,足够发到晚上的。”马班吉说。

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填饱了大家的胃口,也驱散了一夜的寒气。

今年12岁的周毅豪排到了3碗牛肉面,抱着塑料碗赶紧回到帐篷,与家人围坐在暖炉旁,大口吃着牛肉面,平时羞涩的他跟家人兴奋地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牛肉面!”

大灾之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就能鼓舞人心。

“大家让出一条队伍,让还要去工作的人先拿面,他们吃完了还要继续工作。不要拥挤,咱们的面管够。”马班吉拿着扩音喇叭,安抚着排队的村民。

“吃了面,喝了汤,浑身暖乎乎的,干活更有力气了,恢复重建的信心更足了。”大河村村民陕玉清说,他已经开始在琢磨怎么重新把农家乐的生意搞起来。

沸腾的是汤面,升腾的是希望。

一辆辆装满物资的货车开进安置点附近,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送进来。由村民自发组建的志愿者放下手中的碗筷,奔向货车卸货,给大家发放物资。

吃完早饭的武警战士、消防救援队员列队齐整、目光坚毅,正在听从新的安排,着手今天的村民安置和倒塌房屋清理工作。

生活在继续。有希望温暖过冬,有信心重建家园。

(新华社甘肃积石山12月20日电)

习近平同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通电话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