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凌子涵 记者 丁中明
在盐城582公里的海岸线,绵延着一道葱郁的绿色屏障,那就是沿海林带。盐城拥有680万亩滩涂,占江苏省盐碱地的70%,高存活率、低成本的盐碱地林木种植,对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及植物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将沿海地区作为造林绿化的主战场,深入挖掘可造林空间,大力推进盐碱地造林试点工程,以沿海防护林、沿海新林场为重点,大力实施临海通道、港区、园区、厂区和农田林网绿化工程,于千里海疆之上栽下一道绿色长廊。经核查,今年全市共完成盐碱地造林4335亩,其中新增1321亩,分别占全年新造林面积的29.5%和24.5%。
盐碱地上 绿意染层林
12月6日,在大丰区林场北场圩东3排路北12号地块,一排排水杉迎风挺立,十多名林业工人正在进行冬季护林工作,保证树木冬季生长顺利。
“这块宜林地过去由于盐碱含量高,一直未能新造林。通过多年引水种植水稻,淋盐洗碱,地块盐碱含量大大降低。经过几代林工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林场苗木存活率从最初的65%提高到如今的85%以上。”大丰区林场副场长印荣华介绍,沿海地区造林,除受到盐碱地困扰,还受到旱、涝、风灾以及土壤贫瘠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今年林场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2023年度新增成片造林872亩,补植625亩,造林树种以中山杉、水杉、薄壳山核桃、榔榆等耐盐适生树种为主,栽植株数约6万株,投入资金约35万元。
造林绿化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进入“十四五”以来,盐城市的造林绿化工作从过去的“遍地开花”向沿海地区逐步转移。沿海地区是今后盐城市造林绿化的重要潜力所在。
市林长制办公室主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表示,今年盐城市加快实施盐碱地造林试点,推动更多盐碱荒滩成为林海绿洲,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今年向省林业局申请沿海造林资金补助,东台、响水以沿海地区营造林示范项目形式共申请到省级财政资金340万元。同时将市级林业专项资金向盐碱地造林倾斜,对盐碱地新增造林补助1500元/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大盐碱地造林力度。
科学造林 绿了海岸线
针对盐碱地造林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问题,我市加强与各林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逐步改善沿海宜林地段立地条件,有序推进沿海防护林的树种结构优化和林地改造。
东台市林业中心副主任吴亚萍介绍,林业中心深化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科院合作,积极争取设立盐碱地造林基因库、繁育场和实验站,为沿海防护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并率先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完成盐碱地造林方案,正按计划疏通水系、改良土壤,并选择条件成熟地块先行先试。目前,沿海经济区、市堤闸管理处等单位已全面启动盐碱地造林工作,今年营造楸树、中山杉、栾树等耐盐碱树种防护林1100亩,成为沿海地区又一道亮丽风景。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处处长刘彧辰说,通过多年实践,盐城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盐土绿化之路。优选耐盐树种,筛选苦楝、乌桕等乡土树种并引进一批优良的外来树种,用中山杉、弗栎、薄壳山核桃等几十个树种进行造林试验,选出了一批适宜盐城生长的耐盐树种。同时通过开沟爽盐、堆土淋碱等先进技术,不断改良提高沿海滩涂土壤质量;通过设置隔盐层、栽植容器苗等方式来提高成活率。
低碳发展 共享好生态
为践行全球滨海论坛“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的办会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前部署,于2023年3月14日在亭湖区黄尖镇新闸村的盐碱地块开展市四套班子领导义务植树。
该地块为新闸村窑厂的废弃取土坑,盐碱较重,经过水系改造、土壤改良后,以耐盐碱性能较好的薄壳山核桃作为主栽品种,新建了50亩碳中和林。经专业碳汇机构论证后,其所产生的碳汇量用于抵消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产生的碳排放,是盐城引领“零碳”新风尚,探索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生动实践,也是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创新,对于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科学开展盐碱地营林。在土壤改良上下功夫,通过堆土抬田、疏通水系,形成较高地势,加快淋盐爽碱,确保盐分顺利排出地块;部分碱性较重地块合理施加有机肥,改变土壤团粒结构,中和碱性,加速土壤熟化疏松。同时深化与省林科院、省植物所等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开展盐碱地造林试验,努力设立盐碱地造林基因库、繁育场和实验站。东台总结多年沿海造林经验,编制《沿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成功申报盐城市地方标准,为今后进一步规范开展盐碱地造林提供技术指导。